|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2月12日訊 今年以來,三明市人大代表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堅持履職盡責、建言獻策,特別是對法院在服務大局、社會治理、生態保護等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其中,三明市人大代表、大田縣廣平鎮黨委書記田起楊向大田縣人民法院提出關于牽頭將文江溪流域納入閩湖流域司法保護范圍,健全流域執法和司法銜接機制的建議。 為推進代表建議落地落實,大田法院深入實施中央環保督察組及上級黨委政府關于文江溪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有關要求,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采取嚴懲犯罪、跨域協作、多樣普法等方式,多舉措筑牢文江溪流域生態屏障。 增強協同聯動,織密河湖生態“防護網” 2023年3月,在三明中院和市縣兩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田、尤溪、德化法院整合跨域司法資源,聯合尤溪閩湖發展中心共同簽訂《閩湖流域生態環境跨區域司法保護協作框架協議》,啟動閩湖流域生態環境跨區域司法保護協作機制。 “將文江溪流域納入閩湖流域司法保護范圍,健全流域執法和司法銜接機制,對閩湖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田起楊告訴記者。 為回應代表關切,聚焦流域綜合治理,統籌推進高水平流域保護,大田法院緊跟大田縣委有關文江溪流域綜合治理的有關決策部署,于今年8月出臺《關于依法履職服務保障文江溪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實施方案》,并與尤溪、德化等地法院深入協商對接,將文江溪流域納入閩湖流域司法保護范圍。 同時,依托建設法庭“跨域共享法庭”,加強與文江溪流經的永安、尤溪兩地法院、檢察院和司法局等部門的跨域司法協作,建立辦案、司法協助、普法宣傳等層面互通跨區域協作機制,落實聯防聯護舉措,以“共享法庭”為牽引筑牢流域保護屏障。協作機制成立以來,各協同單位聯合召開聯席會、開展水源水質巡查6場次。 強化審判職能,打好流域治理“組合拳” 今年8月29日,大田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一起非法采礦案,邀請文江溪流域十余家礦山企業實際控制人到庭零距離接受警示教育,部分市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庭觀摩庭審活動。 2020年至2021年間,因礦山生產需要建造蓄水池和排水溝,大田縣某公司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超越許可證規定的開采范圍,擅自開采凝灰巖礦石共計一萬余立方米,對開采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朱某作為公司實施非法采礦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被以涉嫌非法采礦罪追究刑事責任。 庭審現場,法官圍繞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進行法庭調查、舉證質證、法庭辯論。朱某作了最后陳述,對公訴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罪名均無異議,且表示認罪認罰。經審理,朱某犯非法采礦罪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緩刑三年,并處罰金10000元,違法所得598395.14元依法予以沒收。 庭審結束后,三明市政協委員、大田縣工商聯主席涂志敏表示:“‘零距離’旁聽庭審,接受生態環境保護警示教育,讓我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危害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和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看到了大田法院堅決懲治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的決心。” 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從嚴懲治非法采砂采礦、破壞水土保持等危害河道安全犯罪,以及污染環境、盜伐濫伐林木、灘涂圍墾、亂占林地耕地、非法捕撈狩獵等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大田法院一直在行動。 今年以來,大田法院嚴格審慎適用緩刑和免予刑事處罰,依法從嚴從快判決生態刑事案件。同時,建立綠色通道,推進文江溪流域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三合一”審判機制,提高案件審理的專業性,確保涉及文江溪流域的案件能夠得到快速審理和執行。 凝聚群眾力量,共譜綠色發展“大文章” 日前,由大田法院建設法庭干警組成的生態普法宣傳隊來到文江溪流域,向河邊勞作的農民和來往群眾宣講防治水污染和水流域生態保護相關的法律知識,倡導大家關愛生態環境、共建美麗家園。 “加強文江溪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對構建閩湖流域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何況文江溪一直滋潤和哺育著我們居住的城鎮鄉村,灌溉著滋養我們的這片土地,保護文江溪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未來。”聽完干警的宣講,一名群眾說道。 為通過多樣普法強化全民參與格局,大田法院積極圍繞文江流域生態保護打造環保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拓寬普法宣傳渠道,通過建立生態普法志愿隊,結合生態巡回審判,深入文江溪流域鄉鎮、村莊,開展法治宣傳。 線下走街串巷,線上守正出新。該院充分運用法院“兩微一端”和法院系統宣傳矩陣,積極對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工作經驗和突出成效及時宣傳報道,營造依法履職司法保障文江溪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 “大田法院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希望今后能繼續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環境資源審判全過程,擔負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職責使命。”田起楊如是說。 (本報記者 吳國錦 彭冬晴 通訊員 張英燦)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