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周寧縣咸村鎮富賴新村,縱目望去,街道干凈整潔,兩旁的房屋錯落有致,村民圍坐街邊閑話家常,整個村莊洋溢著寧靜而和諧的氛圍,讓人感到格外舒適和愜意。 和諧畫面的背后,得益于周寧縣咸村鎮深入挖掘新時代“楓橋經驗”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精神內核,構建的黨建引領、部門聯動、群防群治社會治理體系,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富賴新村位于咸村鎮集鎮區域,是一座造福搬遷安置村。搬遷之前,這里的村民居住在距咸村集鎮16公里的偏遠山村————富瀨村。 富瀨村原名苦瀨村,是周寧縣重要的革命活動據點之一。“苦瀨”之名從何得來?一是地處邊遠貧困山區,山高地少;二是村莊境內野獸頻繁出沒,糧食常遭破壞;三是當年村里的基礎設施簡陋,交通、教育、醫療等資源匱乏,村民生活質量低下。 直到1960年,在時任苦瀨村黨支部書記黃昌彬以及民兵排長黃昌桂等一眾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苦瀨村在治山治水、除野獸工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糧食增產,村民生活水平提高,“苦瀨”便更名為寓意美好的“富瀨”,并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紅旗大隊”稱號,倡議全縣上下向富瀨村學習,提出“農業學大寨,全縣趕富瀨”的口號。 2002年,因地質災害及居住環境惡劣等原因,富瀨村村民通過移民和造福搬遷等方式,被安置到位于咸村集鎮的富賴新村。在搬遷初期,由于新村建設尚不完善,一系列人居環境問題接踵而至。一些村民因生活習慣、利益訴求存在差異,導致矛盾糾紛時有發生。 面對種種難題,咸村鎮創新求變,建立“網格化”管理模式,吸納網格員、綜治協管員、志愿者等力量,共同參與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活動,通過入戶走訪排查化解矛盾糾紛,收集整理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并形成問題清單和整改清單,明確責任人、整改時限以及具體可行的整改措施,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不久前,有村民向網格員反映,富賴新村存在路燈過少和路燈損壞的問題。網格員立即將該問題記錄在“問題清單”中,向村兩委上報。村兩委了解情況后立即行動,統計損壞路燈的數量,并安排采購、更換。同時,針對村民房前過于黑暗、夜間出行安全等問題,現場調研后,加裝部分照明設備,進一步保障村民夜間出行的照明需求。 在化解矛盾糾紛的同時,咸村鎮構建“3721”治理模式(即3支隊伍、7個街巷長、2個階段、1個目標),有效推動咸村鎮人居、生態、交通、鎮容鎮貌全面提檔升級,構建美麗咸村創建新格局。 此外,咸村鎮用好黨員先鋒隊、綜合執法大隊、青年志愿者服務隊3支隊伍力量,開展集鎮整治百日攻堅。將集鎮劃分為7個環境整治責任區,各責任區內黨員干部通過認領“一個片區、一條街巷、一段路”的方式確定“黨員巷長”,實行環境整治網格化管理。將人居環境整治分為整治與提升兩個階段,以分階段推進環境整治為抓手,著力做好文明集鎮創建,全面打贏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 “現在這里干凈整潔,走過去心情都舒暢了。”提及富賴新村三巷的變化,村民感嘆道。過去,富賴新村三巷的部分地塊荒廢,導致垃圾肆意堆積、臭味彌漫四周,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得知情況后,咸村鎮第一時間召集村兩委商量對策,并在明確措施后,協調施工隊伍在該地塊周邊建設三面圍墻,圍墻的設計采用多彩老村風格進行彩繪,解決長期存在的臟亂差現象。 咸村鎮“3721”治理模式實施以來,全鎮共處理占道經營3000余處,整治亂堆亂放410余處,整治邊溝、水渠29公里,清理建筑、生活垃圾97噸,相繼完成樟源溪、桃源溪、川中溪流域治理,清退霍童交界處牛蛙養殖廠1處、生豬養殖廠2處,新增綠化面積12500平方米,人居環境堵點、難點、亂點持續打通,“多彩咸村”色彩愈加鮮明。 (本報記者 王淇鋒 通訊員 陳昊)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