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月7日訊 “吳法官,能不能麻煩您下班后過來幫忙調解一下?”2024年2月20日,正準備開庭的上杭法院古田法庭黨支部書記吳勝佳接到古田鎮司法所教導員張海開的電話。 “你說這片田是你的,能拿出田證嗎?只有看到田證,我們才能信…………”來到古田鎮司法所門口,林家兄弟與鄰居馬某英吵得不可開交。 兩家人地處古田鎮的桂和村與梨嶺村之間,對附近一片竹林的歸屬權各執一詞,已經爭吵了多年。由于時間久遠,歸屬權難以明晰,司法所多次調解未果,遂向古田法庭黨支部書記吳勝佳法官求助。 面對這一棘手矛盾,吳勝佳法官立即來到現場,依托“支部共建,聯動解紛”工作機制,與古田鎮司法所共同梳理了案件細節。為了進一步熟悉案情,掌握雙方當事人的糾紛癥結所在。夜幕降臨,吳法官便與黨員調解員們逐一走訪了爭議雙方,耐心地傾聽他們的陳述和訴求。通過“法理”與“情理”雙管齊下,既講法律原則,又顧念鄰里舊情,引導雙方換位思考,逐步消融對立情緒,引導他們理性看待糾紛,尋找問題根源。 通過夜訪,吳勝佳法官深知,就案論案難以觸及根本,必須找到確鑿的證據。于是他與調解員深入田間地頭,查閱舊地圖,詢問村干部和村民,但因為歲月流轉根本無法確定具體的田界。 確認了當時確實曾有田地,只要解決界址問題糾紛即可迎刃而解,吳勝佳與調解員們遂組織二次調解。 “這個我們沒辦法認同。我父親的人品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是他的田他不會隨便去種的。” “我們沒有人質疑你父親的人品,畢竟當時開路可能是泥土蓋住了田埂,才導致了后續的問題…………”由于缺乏實質性證據,最終二次調解又在爭吵中無疾而終。 到底是誰家的地?土改已經過去幾十年,從田地到竹林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將往事淹沒在時間的巨輪之下,事實真相成謎。 兩家的糾紛到底該如何解決?盡管毫無頭緒,吳勝佳依舊沒有放棄,他開始嘗試通過多方渠道,從歷史材料中尋找蛛絲馬跡。經過一番找尋,他終于在縣檔案館中一摞摞泛黃的紙頁里找到了1952年的土地證,顯示爭議土地確屬馬某英。 “你們看,這是當年的土地證,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有了證據,吳勝佳再次聯合古田司法所、自然資源所組織雙方當事人在土地所在地進行現場調解。 看著吳勝佳手中的土地證復印件,林家兄弟沉默了。他們知道,這份證據是無法反駁的,便低頭承認了該土地歸屬馬某英。 “感謝吳法官,您為我們解決了大問題。”馬某英緊緊地握著吳法官的手,感激地說。在村黨支部書記的見證下,雙方簽訂了調解協議,這場多年的糾紛終于得到了圓滿解決。 “能為鄉親們解決糾紛,是我們黨員干部應盡的責任,看到大家握手言和,我心里也踏實了。”村黨支部書記說。 自開展“庭所黨建共建”以來,古田法庭與古田鎮司法所積極整合資源,雙方形成了緊密的黨建聯盟,并圍繞常用法律法規、典型案例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主題黨日同學共研活動,以黨建促業務提升,實現職能優勢互補,共同為群眾和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法官不能只懂得用法條去辦案,而是要帶著共產黨員的政治使命和人民法官的審判職責來辦案,政治站位更高了,人民立場更穩了,案件效果自然就更好了。”古田法庭法官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在吳勝佳法官的帶領下,古田法庭黨支部不斷推動司法隊伍建設和調解工作創新,開展了紅色基因“鑄魂工程”、蘇區作風“強基工程”和自我整訓“提升工程”,不斷提升干警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法鐵軍。正是有了這樣一支素質過硬、作風優良的司法隊伍,古田法庭才能在調解工作中屢創佳績,展現了司法公正與高效的工作作風,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黨建引領司法工作的創新路徑。 “作為新時代的法官,我們不僅要依法公正審判,更要將黨的群眾路線深植于心,實現紅土黨建與司法實踐同頻共振,踐行司法為民的初心,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讓紅色基因在司法工作中綻放新的光芒。”吳勝佳說。 (本報記者 鄧炳秀 實習生 林鍶穎)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