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點半,在一絲涼意中回到家鄉。下車的瞬間,環顧四周,眼前的景色依然那樣熟悉,仿佛時光已倒流,定格在年少時的成長歲月,那是充滿鄉土氣息的孩提時光。 那些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似乎在腦海中重演,帶著絲絲感動。不知為何,每每踩在這片土地,總有一份莫名的心安和幸福,因為這里埋藏著太多的愛和牽掛,也許這就是家鄉的意義所在吧! 母親已來到家門口的石階上,看見是我,驚喜中叫了一聲我的小名,“怎么突然回來啦,這么早,也不說一聲。”看似責備的語言依然充滿溫柔,始終含著笑意。 走上一級級石階,我的愉悅感也在一點點增加,只見左邊的菜園已被勤勞的父母打理得井井有條,白蘿卜、春菜、鵝菜有序地排列著,一派綠油油,帶著蓬勃的生命力;還有數根竹竿旁已經20厘米高的荷蘭豆苗在風中搖曳,似乎正在努力地向竹竿頂端攀登。右邊石階之外剩有一塊小土坡,是芹菜、韭菜和香蔥的領地,面積雖小,但并未影響它們原本應該玉樹臨風的身姿。 可以想象,回到老家的父母,在這片屬于他們的廣闊天地里,縱然沒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和雅興,也不失這份自得和滿足。 和母親一起走到家門口,父親剛好掀開塑料窗簾走出,“回來啦,怎么這么早到家,飯還沒吃吧?”不愛笑的父親看似平淡的話語中同樣帶著欣喜,我聽得出。 “還沒,你們吃了嗎?” “也沒有,剛準備吃。”一向早起的他們,吃早飯也是早的。 短暫閑聊之后,餐桌上便有了三碗熱騰騰的小米粥和兩個大饅頭,還有一個熟雞蛋。我知道,雞蛋是母親剛剛煮的,并非他們早餐的日常。我懂了,把認為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們已成為他們永遠改變不了的習慣,不管處于什么年代,不管生活是貧困還是富足。 簡單早飯后,冬日暖陽已將溫暖灑向大地,家門口的空地上,陽光已然光臨,黑的瓦、白的墻、綠的葉、紅的花,還有一只閑庭信步的小黃狗,一群嘰嘰喳喳的小母雞,沐浴在光中的一切,都在享受著這份美好,充滿暖意。 在柔和的暖陽中,一部生活情景劇上演了,主角便是父親和母親。 家門口的空地上,一把小竹椅、一捆30公分原木薄片、一把黃藤條、一個空紙箱、一碗白乳膠、一把剪刀、一只防滑手套、一副老花鏡、一條藍圍裙,這些是母親的全部“道具”,她的戲份是把木片做成一個個結實的小圓圈:木片一端沾上白乳膠,彎成圓形,兩端相疊,剪一小段藤條綁定。 搬一張小凳子坐在母親對面,看著她認真熟練地操作著,一個個圓圈陸續從她手中跳到紙箱里,慈祥的面容帶著平靜。母親說,做一個圓圈5分錢,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做1000個,言語間帶著一種自豪和知足。 陽光下,突然覺得這個場景倍感熟悉,想起來了,那是在我上小學的一個冬日,那日因高燒40度無法上學,在打針吃藥后的休息時間,干活的母親讓我坐在門前曬曬太陽,場景相似,只是母親已不再年輕,多了額上深淺的皺紋、頭上閃光的白發和鼻梁上的一副老花鏡。 還有什么不一樣呢?對了,是少了左鄰右舍的喧鬧,隨著曾經的老人駕鶴西去,曾經的孩子長大離開,或者縣城購房搬遷,老家變靜了。 和母親聊起這個話題,“現在這里沒有以前那么熱鬧了,平時很靜,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多點人。時間過得真快,我們這一輩已經成為最老的一輩了。”母親的話語中似乎帶著一種懷念,也許是懷念那些相伴過的鄰居,懷念那段年輕著的歲月。 房前的廣場上,父親的這場戲份是晾衣服。父親細心地整理著每一件衣服,來回調整衣服的晾曬位置,像在努力完成一項重大的任務,那樣用心、那樣認真,宛若一名陽光下的“舞者”。 看著陽光下的這一切,溫暖的感覺油然而生,就像此時照在身上的光,少了夏日驕陽的炙熱,卻有冬日暖陽的柔和。 想起曾經看到的日出日落,無論是朝陽還是夕陽,都同樣美麗、壯觀、醉人,都是大自然送給大地的饋贈,就像眼前的父母,何嘗不是生命給予我的饋贈。 曾經的他們如朝陽,蓬勃帶著希望,相逢之日起,便成為那道陪伴成長的光芒,照亮人生的道路;如今的他們如夕陽,柔和帶著溫暖,呵護之行后,便帶來那片流光溢彩的晚霞,映紅生命的天空。 陪伴著年老的父母,沐浴著家鄉的陽光,心中彌漫著溫情,因為這道光有他們,這道光似他們。 (林祥娥)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