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歲時節令中,傳統糕粿不僅是閩南人餐桌上的美食,還被賦予了諸多深情寓意,比如紅龜粿盼“歸”、菜頭粿有“好彩頭”、甜粿意為“甜蜜美滿”、發糕則是“發財高升”。因此,過年時“炊粿蒸糕”,是閩南地區不可或缺的習俗。 一進入臘月,閩南大地便呈現一片忙碌而喜悅的景象,家家戶戶浸米、磨漿,起爐灶、炊粿蒸糕。這是籌備過年的頭等要事,也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老規矩,在閩南人心里神圣而莊重。就說蒸碗糕吧,碗糕是發糕的一種,以圓口窄底的小陶碗為蒸制器皿,因其蒸熟的糕點形如碗狀而得名,碗糕表面的裂口越大氣,預示著來年越“發”,家運越旺,是新年順遂發達的好兆頭。 事實上,蒸碗糕是一門學問,米漿、砂糖、酵母的比例,蒸制的火候、時間長短,都會影響成品的口感和外形。蒸制前,需要將適量的白砂糖、酵母粉加入米漿中充分攪拌,然后靜置在溫暖的灶邊發酵,密切觀察著米漿中發酵產生的氣泡,時間短了發不起來,時間長了又會發過頭產生酸味。如何把握發酵的度,考驗著閩南主婦的手藝與智慧。 在我的老家,蒸碗糕的水平高低,被視為衡量家庭主婦是否合格的標準。我曾聽母親講,當年阿嬤并不贊成她與我父親的婚事,擔心她身材瘦小,又常年讀書,恐怕不擅農活和家務。然而,母親過門那年的年兜,便開始在婆家蒸制糕粿、操持饗祀事宜。當她把一盤盤“咧嘴笑”的碗糕端進廳堂時,阿嬤臉上終于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心悅誠服地接納了她。 如今,母親已經蒸了幾十年的碗糕,她依舊保持著莊重的儀式感,早早將籠床炊屜洗凈晾干,把柴火捆扎成垛,堆放在灶臺邊,然后打電話喊我回家幫忙。“咱閩南女子不能把這老手藝丟掉了。”她總是這樣叮嚀。 我到家的時候,母親已經磨好米漿,經過一夜浸泡的秈米,顆顆豐腴飽滿,磨出來的米漿如綢緞般絲滑。看著母親攪拌米漿完成發酵,我就在糕碗內壁抹上一層薄油,將碗整齊地放入籠床,母親則舀起米漿,均勻地倒入每個糕碗中,八分滿即可。不一會兒,灶膛里的柴火噼噼啪啪作響,開水在大鼎中咕嚕咕嚕沸騰,廚房里鳴奏出一曲熱情喜悅的交響樂,母親蓋好籠蓋,虔誠地把層層壘疊的籠床抬放在大鼎上。在熊熊灶火的烘烤下,碗糕漸漸漲起來了,一炷香的功夫,碗糕蒸熟了。揭開鍋蓋的一剎那,氤氳的熱氣中散發出陣陣清香,碗糕飽滿如圓月,頂部鼓脹出來,開著花瓣兒似的,自然地裂成三四瓣,仿佛滿溢出一波連著一波的笑容。“碗糕笑咯!”母親眉開眼笑,她取出筷子沾上胭脂紅,點染在福態白胖的碗糕中央,那一點嫣紅如雪地紅梅,把過年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烈。我趁熱撕開一瓣碗糕送進嘴里,暄軟溫潤的味道立即遍布舌尖和口腔,讓人心底也開出了甜蜜的花。 這飽蘸人間煙火的碗糕,承載著閩南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景,在歲月的長河里芬芳四溢,每一口唇齒留香,都是游子心中珍存的年味。 (葉森嵐)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