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2月6日訊 近日,福建農林大學戴爾豪西大學聯合學院(國際學院)“元韻籠影”實踐隊到仙游縣麟山村開展為期兩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隊經訪問村里老人以及專業“皂隸舞”舞者得知,麟山宮皂隸舞,也就是起源于西漢時期的“儺舞”,是一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舞蹈。舞者臉上戴著的面具,是用泥塑成面殼模型,再用草紙浸水裱制第一層,后用漿糊裱褙數層,待干后脫出泥胎制成的。四個皂隸面具分別繪成紅、黑、藍、綠四色,額前用金色紙裝飾,中間飾有金色藍邊硬紙花,兩側各有硬紙制成的彩龍形圖案,頂前系五個紅絨球,上飾彩紙條。而不同的角色服飾也有所不同,一般分為三個角色:旗牌官、皂隸以及八班。旗牌官頭戴灰色禮帽,身穿藍色長衫,腳著黑色布鞋。皂隸四人分別戴黑、紅、藍、綠色面具,穿黑色半長襟上衣,衣襟、袖口、衣擺處飾有6厘米寬的紅邊,搭配紅色中式褲,系紅色軟腰帶,于腰右側挽結,兩端下垂,扎鑲白邊的天藍色綁腿,腳穿黑布編草鞋。而八班則是頭戴竹編高帽,不戴面具,服飾與皂隸相同。舞者伴隨著鑼鼓起舞,舞蹈動作剛勁有力,時而莊重肅穆,時而威武磅礴,他們伴隨樂鼓,震撼人心。這不僅是屬于麟山村獨有的元宵形式,也是屬于莆田的元宵文化,屬于中國的非遺魅力。 此次活動,通過調查麟山村慶祝元宵的形式,研究活動背后的內涵,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力量,更好地傳播非遺文化。 (記者 陳靜 通訊員 陳思淇)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