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頭是個神奇的地方。這神奇首先來自沙埕灣。不知道是海的杰作,還是山的杰作,東海岸邊竟會裂開這樣一道深長的口子,漲潮時,滾滾滔滔的海浪,乘興而來,一直深入到大陸的腹地。望著面前連綿的山嶺,搖頭擺尾一番,然后倏然退回,留下一長灘隨流而來的魚蝦蚶蟹,供人捕撈享用。這道曲折多姿的海灣從東端的沙埕鎮到西頭的點頭鎮再往南至白琳鎮,一路串起了6個城鎮,長達40多公里。從空中俯瞰,宛若一條藍色的綢帶,飄曳在起伏的山巒間。沙埕灣水深無礁,波瀾不驚,自來是船舶的避風良港。海灣的西面和南面就是高聳的太姥山脈,點頭鎮正處于海灣的縱深處,水域寬闊,灘涂綿延,背山襟海,盡得山海之利。 點頭原名店頭,這名字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這是因為點頭是由靠山邊的孫店村發展出來的,過去只是孫店村延伸的一部分,是為孫店之頭。從元代以后,這里便開始成為孫店最早形成海邊集市的地方,到了明代,集市更為繁盛,遂有“孫店半爿街”之稱。由于地處八尺門內灣,點頭為福鼎十八渡之一,是閩東北貨物的一個重要集散地,往來客商絡繹不絕,生意和商機隨潮水滾滾而來。正是海洋經濟的日益繁盛,促成了一個海邊村莊的興起。還有一說,當年店頭的文人將村名改為點頭,是取魁星執筆點上頭之意。這也反映了點頭文風昌盛,雖處山陬海隅,依然弦誦相聞。清亮的課讀之聲與喧騰的人聲、海聲、市井聲,一同在老街上流淌,這會是怎樣一種動人的情景。 進入老街,最先看到的就是天后宮。宮觀的正門為重檐疊山式的木構建筑。門楣上懸掛著“海不揚波”的牌匾,匾四周纏繞著金色雕龍。宮宇面闊3間,進深6柱,門廳上有六角藻井,懸巨匾“威震海疆”。正殿的斗拱、雀替、梁柱用料粗大結實,人物、瑞獸、花卉雕刻精美,造型優美生動。正殿中廳祀媽祖娘娘。宮前大埕開闊,大埕望柱通高近10米,由石座、雙層石斗和石柱組成。中斗四面刻有“天上圣母”四字。正面鐫刻對聯:“扆山開圣域,航海拜慈天。”可以想見,當年船舶出海祭祀媽祖的盛況。天后宮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重修,是考察閩東北海上貿易的重要文化遺存。 沙埕灣畔的點頭人,自古與海相伴,識潮音,知水性,善經營。漫步點頭老街,依然可以尋訪到昔日風情。一座青磚宅院,半圓的券拱門洞內,可窺見庭院深深。迤邐的街巷里排列著長長的舊商鋪,柴門半掩,似乎還能聽到如潮起落的算盤聲。 老街分為橫街、上街、中街和下街。明清時期,點頭橫街的集市貿易十分繁榮。全長300多米的點頭橫街,大小商店作坊鱗次櫛比,有漁行、染坊、油坊、當鋪、客棧、飯莊…………其時,柘榮、管陽一帶的山民們挑著各種山貨經石馬嶺到點頭橫街出售,再購買布匹、海產返回山區。而后,遠近的客商也接踵而來,很快,集市就從橫街發展到上街、中街和下街。點頭坊間曾流行這樣的順口溜:“上街拳頭、中街錢頭、下街人頭”。說的是明末清初,上街曾開有武館,出過很多習武之人。中街店鋪林立,海產品生意特別紅火。而下街,居住的人口比較稠密,不僅有漁民、商人,還有上下學的學生,每日人流川流不息。 老街上還分布著廣順里、游厝里、茂興里、合義里、振盛里等10座大宅,人們稱之為“扆山十里”。這些宅院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寬敞的四合院,火墻包頂,前后廳堂相連,梁柱門窗上皆雕刻著栩栩如生的祥禽瑞獸。后院天井里則擺放著各種盆栽花卉。顯示出主人的富足和風雅。 點頭老街更是遠離家鄉游子忘不掉的記憶。在他們的腦海里始終有一幅帶有咸腥海風氣息的家鄉畫卷:(中街)狹長的街道兩旁是清一色的木制二層小樓。這里有診所、書店、理發店和各種老字號的小吃店。清晨或是傍晚,家家戶戶挑水沿街而過,常常把老街的青石板澆得水濕,一路泛著藍青色的光澤。(下街)的道路相對比較寬敞,這里人頭攢動,海鮮攤位和山貨攤擠得水泄不通。各種叫賣聲不絕于耳。還有各種點心擔穿插其間,蔥油餅、扁肉、饃饃的香氣溢滿全街。而媽祖宮前面那片碧波蕩漾的小海,岸邊有兩個埠頭。港口每天都擠滿了大大小小從浙江霞關、沙埕等地過來的漁船,碼頭工人們來回穿梭,忙著把一筐筐新鮮的大黃魚和鮮帶魚搬上岸,又忙著把點頭、管陽、柘榮等地的土特產搬進船艙。當潮水退去,會看到“蟳園”遍布灘涂,跳跳魚、蟶、石螺、小蟹小蝦等小海鮮應有盡有。(夏天)將近黃昏,人們將清水灑地。待到熱浪徐徐散去,老街就逐漸熱鬧起來了。橫街口有唱嘭嘭鼓的,上水碓有說評書的,門樓里有演布袋戲的。老街上的人們各有所好,有的去聽曲有的去看戲了。兩旁的屋檐下,三三兩兩的老嫗坐在木凳、靠椅上,邊乘涼邊嘮嗑。還有光著膀子的老翁躺在竹床上跟著聊天南地北的事。蚊子嗡嗡地叫著,滿街都是用蒲扇打蚊子的聲音。在每個夏日的夜晚,老街上的兒歌聲總是此起彼落。這些方言歌謠、鄉村俚語,伴隨著孩子們快樂成長。 在游子們動情的敘述中,老街昔日的生活況味躍然紙上,一幅活脫脫的海邊小鎮“清明上河圖”! 點頭的神奇,還在于這里被稱為白茶故里,是中國茶樹優良品種福鼎大毫白茶的發源地。點頭三面環山,山坡上遍布茶園。清光緒年間鄉人陳煥從太姥山引來茶種,精心栽培成功。19世紀末,林圣松在后山采藥時,發現一株茶樹葉片特別肥厚,將之移植到自家茶園栽培,用之制作出白毫銀針,因其香味形色俱佳,在茶界引起轟動,“福鼎大白茶”由此走紅。還有一批善于把握商機的茶人梅伯珍、陳熾昌......正是他們讓點頭白茶行銷大江南北,同時讓天下人記住了點頭。 老街相對于新區而言。點頭新鎮區的土地,其實都是從大海里長出來的。1988年,歷經3年9個月的圍墾作業,一道長達1570米的攔海大壩建成,造就了3000多畝的土地,也形成了街肆繁鬧的新鎮區。新區街道縱橫,商鋪林立,來往車輛川流不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而老街,正漸漸退出現代生活的浪潮,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盡管老街的風采不再,但老街的記憶猶存。海水雕刻出歲月的滄桑,也雕刻出無盡的鄉愁。 點頭向海而生,因茶而興。一條點頭老街,承載著一段不尋常的歲月,娓娓講述著一個不能忘卻的大海故事。 (黃文山)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