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鄉迎花燈,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元宵節活動。 “迎燈”與“迎丁”諧音,含有期望家族人丁興旺的意思。與外地懸掛花燈供人賞玩不同,故鄉迎花燈是巡游迎接的,像游動著的一條條火龍。花燈多達20多“伙”,一伙花燈有幾百只,整個村子有近萬只花燈在閃閃游動,宛若天上的星星眨呀眨。元宵節那晚,故鄉被絢麗的花燈包裹著、映襯著,好似進入了童話世界,如夢似幻! 迎花燈多以每座祖居土樓為單位來制作花燈。這不,正月初五晚上,就有村中雙桂堂的人來“炒燈”了。咚咚鏘,咚咚鏘…………每到一樓門口,炒燈隊就扛著二架花燈,拚命敲鑼打鼓,震得人耳膜嗡嗡響,然后就在樓門口嘭嘭地放銃…………所謂“炒燈”就是炒人來迎花燈的意思。 “炒燈”是“牽頭”人組織的。樓中熱心人喊話說:“阿兵是新婚,該去牽頭!”阿兵還在猶豫,樓中人就起哄說:“你不牽頭?不想生‘丁’嗎?” 大家哄地大笑。阿兵紅著臉,一言不發。這時,樓中人又起哄了,一個說:“你敢牽頭,我出五百!” 另一個搶白道:“他有什么本事牽頭?他敢牽頭,我出八百!”………… 阿兵梗著脖子,漲紅臉說:“牽頭就牽頭,我怕你打落?”哈哈哈………… 但是,這不過是玩笑話。炒燈隊來到我的祖樓奮躍堂門坪前,一直滯留不走,鑼鼓喧天,火牌上“明清”二字閃閃爍爍。我的土樓是七世祖行素公建的,約有四百年的歷史,但子孫大多外遷了,留居此樓的后裔只有十幾家人,屬于弱房弱枝。往年,炒燈隊一來,樓中人就拿著一串鞭炮,點燃迎接,表示響應做燈。 這次,大哥左等右等,見樓中無人去接,只好自己打開樓門,點燃鞭炮…………炒燈隊見大哥接燈了,抬起大鼓,走村竄巷去了。 大哥牽頭做花燈。他拿著紅單,到本房親友中去募集燈資,把誰寫多少只燈,出多少錢,一一記下來。他安排樓中的嫂子、姐妹們去山上砍竹子。蓮燈制作工藝太復雜了,我樓不做,我們小孩在樓中師傅指導下,一起動手做鼓子燈、鯉魚燈、走馬燈、花籃燈………… 紙、竹等備辦齊全后,老老少少都來幫忙制作花燈。先制作8只鼓子燈和寫著樓名“奮躍堂”的“火牌”,在夜幕降臨時,敲鑼打鼓“迎”到各樓去“炒燈”,全村迎花燈的氣氛漸漸濃郁起來。有的樓說:奮躍堂都做花燈了,我樓怎么能不做呢? 經過裁竹、剖篾、扎架、糊紙畫、飾絲絳,短短幾天,形狀各異的走馬燈、鼓子燈、鯉魚燈、花籃燈就做好了。我做的一只鼓子燈上,寫上了“勞動光榮”,還畫上一只小蝦。每四盞燈掛在一根六尺長的竹篙上,這竹篙一根根連接起來,并在竹篙接合處安上一支豎竿,像一條長龍。 一天,我疑惑地問大哥:“為什么花燈要用白紙來做燈面呢?…………” 大哥笑了,說:“白紙做的并不是白燈,它就叫花燈。” “為什么?”我歪著頭問。 “你看,白紙制作燈面,透光柔和,可畫彩畫,綴以繽紛絲絳,就成‘花燈’了。”大哥指著燈面最外圈的紅色飾邊說,“紅代表火,具有驅邪護佑的作用。圈紅掛紅,都是祥瑞喜慶的符號。” “哦。”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原來,相較于祈求結婚生子的紅燈來說,燈面白紙制作的花燈,在鄉親心目中,特別漂亮喜慶,也有特殊的含義………… 十五夜晚,迎花燈正式登場。夜幕降臨,“三把連”響過,鞭炮齊鳴,各樓的花燈便到門樓了。花燈前,小孩舉著兩只火牌,紅紙上寫著“奮躍堂”,在燭光映照下,閃閃發光。鑼鼓隊敲響起來,舉著花燈的小伙伴血液似乎沸騰起來。各樓花燈匯合到村中心后,停下來讓觀眾賞燈,并按上祖傳下的規矩調整花燈行進次序。護燈的大人趁機瞄燈換燭。哨子吹響,花燈隊向水口壩迎去。 這時,村中小溪兩岸早已人山人海,擠得里三層外三層。一間間店鋪鞭炮綿延不絕,花燈的燭光將整個溪面照得宛如化了粉妝。村里樓房密集,巷道窄小,三步一折,五步一叉,外村來看花燈的人,穿來轉去,有的人就找不著路了。 花燈隊到江仔下后,九座樓的各架花燈,就沿著一條蜿蜒崎嶇的山路爬上獅形崗,到婆太墳地行“燈祭”。此時,一架架花燈如一條條游龍,緩緩地向山上移動。下過雨的山路又陡又滑,扛燈的我腳下一滑,護燈的大人慌忙扶起燈架,大喊一聲“小心!”我站起一看,差點燒了燈面。等到各樓花燈一環環圍攏在墳地后坡,大人慌忙將掉落的蠟燭重新點上。銃炮齊鳴,香煙裊裊,祈聲悠揚。整個墳地花燈璀璨,恍若蓮花盛開………… 下山時,一隊隊花燈,如火龍緩緩下山,或斷或連,時而直行,時而轉彎,閃閃爍爍,轉角處護燈人拉住燈架,呼聲時起,驚險刺激,有趣極了………… 燈祭下來,鑼鼓隊迎上,各樓花燈向胡氏家廟進發。胡氏家廟早被幾百只彩燈裝飾得金碧輝煌,高聳林立的石筆上安放著煙花。草坪上人山人海,等候“鬧燈”的到來。每樓花燈在家廟廳堂、天井、巷間穿來穿去,燒香祭祖放炮。穿過三五回合后,花燈在后山、草坪上擺開展覽,比誰的花燈做得精巧,誰的花燈做得漂亮,觀眾評評點點,拍照贊賞………… 此時,在胡氏家廟的天井中,賽鑼鼓更是爆熱,三五伙人各占一隅,鑼鼓敲得鏗鏗鏘鏘,咚咚震天,時而鼓聲大作,時而漸響漸遠,時而戛然而止…………作鼓板的人也各具神態,各有打法,盡情表演,一撥剛走,一撥又來,敲得人心跳也加快起來。除了賽鑼鼓,還有舞龍、耍獅、裝醮,各有絕活,各有精彩,讓觀眾目不轉睛,癡迷不已。 “燒花”則是“鬧燈”的高潮,只見一條條火龍從石旗桿騰空而起,一聲脆響之后,各自散成火樹銀花狀,夜空頓時變成瑰麗多彩的光色海洋。天上光華璀璨,地下歡呼雀躍,全都籠罩在狂歡之中。 “燒花”過后,花燈隊伍敲鑼打鼓次第退去,回到祖樓廳堂。大哥指派人員分成幾個小隊,敲著鑼去給寫燈戶送燈。花燈到時,寫燈戶燃放鞭炮,向送燈人遞茶敬果,互致吉祥。 送完燈,大哥招呼扛燈的小孩吃“花燈粥”。此時已是三更半夜,各家各戶親友來得太多了,沒有房間可睡,我們小孩到村中心看電影,或者聊天,一直到天亮………… 我畫的那只“小蝦”花燈,大哥將它掛在我家灶房門前。第二年,我還不愿丟掉,把它轉移到我的住間梁上,成為我童年時抹不去的記憶。 (胡賽標)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