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古代刻書論集》 方彥壽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春節期間,研讀方彥壽先生所著《福建古代刻書論集》,近50萬字。懷著一種充盈的喜悅,讀得很緩慢很滿足,一頁頁讀完,仿佛聽到紙頁間簌簌落下建溪的竹露,一股濃烈的學術青春氣息撲面而來。 一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方彥壽先生曾在生產“麻沙本”而聞名的地方插隊多年,后長期在建陽生活工作,因好奇而產生興趣,沉醉于建本、書院的研究。為撰寫文章,他廣泛搜集各類文獻資料,包括正史、地方志、家(族)譜以及摩崖、碑刻等,對所涉及的刻書家、刻書事件、刻本等進行詳細的考證和辨析。他梳理古籍,在史學框架全面審視建本文化;他以筆為媒,將思想與情感融入文字,筆酣墨飽處,仿佛把斷裂的學脈重新綰結,讓古老的建本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一部舊書,聯系著歷史滄桑,也蘊含著書生意氣。曾聽方彥壽先生講敘搜書買書的故事:前些年聽聞福州某處有研究需要的古籍,他周末從建陽趕過去,立讀于書攤不忍離去。可舊書昂貴,囊中羞澀,中午在門外徘徊良久,實在無法割舍,咬著牙還是決定買下。方彥壽先生搜書買書很艱苦,但毫不吝嗇分享。有一次就大手筆贈我10本書,還分享搜書學術資源給我。他秉持朱子“居敬持志”的治學之道,嚴肅專一地開展研究,無論如何都“不能將就”,無論如何都“割舍不下”,無論如何都“揉不進沙子”,以堅忍不拔的干勁和吃苦耐勞的心力進行深耕細作,在理論廣度、議題深度以及詮釋視野和方法取向等進行新的探索,30多年來筆耕不輟,終成鴻篇巨作。 二 《福建古代刻書論集》將方彥壽先生30多年來對福建古代刻書業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整理和總結,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研究體系。論集的四個部分 “閩刻通考”“地域分論”“個案研究”“專題探討”,從不同層次和角度對福建古代刻書業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如從福建刻書的通考通論出發,像《發達的福建刻書業》《建陽古代刻書通考》等文章,對福建刻書業的整體發展脈絡進行梳理,使讀者能清晰了解福建刻書業從五代興起,到兩宋繁榮,再到元明和清初持續發展的歷程。在地域分論中,既有對福州、泉州、莆田、汀州等州郡一級區域刻書概況的研究,又有對刻書中心建陽與其他區域關聯性的探討,將福建各地刻書業的特色與相互聯系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個案研究層面,既關注像劉氏、熊氏這樣的刻書家族,剖析其刻書的傳承與發展,又聚焦于熊宗立、劉洪等具體刻書名家的事跡,從小處深入挖掘。同時,在專題探討中,涉及宋明理學、醫學、類書、小說、戲曲、詩詞、版畫、圖書廣告等多個領域,全方位地呈現了福建古代刻書業的豐富內涵。 筆者拜讀此書,深刻的印象是作者既重視文獻的本體研究,又重視刻書文化的理論建設。在對古籍刻本刊刻地點、刊刻年代的判別上,他將刻書家的生平事跡與刻本研究相結合,糾正了學界此前對某些古籍刻本刊印地點的誤判。他通過對人物史料中重要時間節點的詳加考證,為刻本刊刻的具體年代提供了時間坐標,同時強調不能以刻書者的籍貫作為判斷刻本的依據,而應以具體的刊行地點作為評判標準。毫無疑問,發現和解決這些問題要有賴于宏觀的整體通識,還要具備微觀分析能力,更要有豐富的文獻整理的實踐經驗。作者縱筆書寫、條分縷析,猶如庖丁解牛、老吏斷獄,令人稱快。 三 筆者對地方文化與法治文化一直比較關注,散見于各報刊的研究或介紹性文章看過不少,但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夠深入介紹福建古代文化、法治文化的書籍,讀到方彥壽先生著作相關篇章,將建陽刻書業與閩學的興起和發展進行融會貫通,追溯朱熹學派刻書與版權觀念的形成,別開生面,展現其廣闊的學術視野、敏銳的觀察力,令人驚嘆。 話說在楊時、游酢、羅從彥、李侗 、朱熹等一代又一代學者的努力下,經由書院培育,逐步形成了閩學學派。朱熹之后,其后學黃榦、蔡元定、蔡沈、真德秀、陳淳等人薪火相傳,將閩學發展成了當時極為重要的學派,使福建在一定意義上成為當時全國文化中心。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無疑與刻書業的繁盛有密切關系。由宋至清,理學著作一直是福建刻書的重點,傳世刻本眾多。諸如我國最早的哲學文選,是朱熹于建陽編刻的《近思錄》;朱熹的《四書集注》曾多次在福建刻印;我國最早的學術思想史專著《伊洛淵源錄》,也是朱熹在建陽編刻的。閩學著作的大量刊行與傳播,促進了閩學的發展,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許多當地文人參與刻書事業。宋代閩北的許多知名學者,如袁樞、宋慈、葉廷珪、魏慶之、黃善夫、祝穆等,都曾從事圖書的編輯校勘工作,有的本人就是書坊主人。文人與書坊之間的密切聯系,直接推動了建陽刻書事業的繁榮。 作者寫道:當時建陽書肆眾多,競相翻刻暢銷圖書,甚至改頭換面,更換名目,剽竊他人著述,侵權盜版現象時有發生。朱熹學派名氣大,響從者多,刻本暢銷,其著作接二連三被竊刊盜印,只能徒嘆無奈。公元1238年,朱子門人祝穆在建陽麻沙所編《方輿勝覽》《四六寶苑》遭書坊翻刻后,吸取朱熹當年教訓,主動出擊,借助官方力量發布榜文,禁止各地書坊翻刻,這是世界最早的版權文告,體現出法律意識。榜文在有關場所張掛,使其咸與周知,具有使版權和著作權意識廣泛傳播的意義。建陽書坊還大量刊刻《洗冤集錄》《名公書判清明集》等法律實務書籍,推動法律知識向民間傳播,客觀上促進了對基層法治觀念的滲透。朱熹的《晦庵集》記載建陽書商因盜印引發的訴訟案例,顯示民間已形成以契約為依據的糾紛解決機制,這些也是可以進一步研究的重點所在。 《福建古代刻書論集》彌補了相關研究的不足,讓我們可以從另一側面了解福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也反映了文化傳承的珍貴、文明延續的不易。它為我打開一扇窗,從中看到古人對書籍的熱愛,對知識傳播和普及的堅持,進而造就了這段書盈四壁、墨香滿懷的歷史。在這個意義上,我更敬重古時讀書人,如我這些讀書人,只是讀過書而已。 (黃麗云)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