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詐騙花樣百出,未成年人成“重災區”。從虛假“游戲代練”到“免費送皮膚”,從“配合調查”到“獻愛心”陷阱,今年以來莆田市已有多名學生被騙,我們梳理了其中幾個典型案例向大家揭露騙局套路,幫助家長和孩子練就火眼金睛。 13歲學生“免費領皮膚” 被騙2萬元 13歲的小王在看直播時看到“免費送蛋仔游戲皮膚”的廣告,便按照主播引導進入小程序申請領取,小程序客服卻表示未成年人不能領取,并聲稱因為未成年人玩游戲導致公司被扣款6萬元,要求小王配合解除,否則將由其父母承擔,甚至可能面臨坐牢。 隨后,一名自稱警察的人添加了小王微信,并打來視頻電話,指示小王拿家人手機操作驗證流程。小王拿著爺爺的手機,按照對方指示進行“驗證轉賬操作是否異常”,最終導致爺爺賬戶被扣款2萬元。 警方提醒: 不要輕信“免費送游戲道具”的廣告,謹防落入詐騙陷阱。任何自稱警察、客服等身份,要求配合調查或解除異常的操作,都要提高警惕,及時向家長或老師求助。同時,家長應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教育,避免孩子隨意使用手機進行支付操作。 14歲學生“獻愛心” 被騙3.5萬元 14歲的小陳在用父親的手機查看學校作業時,收到一條陌生好友申請,對方聲稱“掃碼即可得紅包”。小陳添加好友后被拉入一個群聊,群管理員以“為山區孩子捐款”為由,號召大家獻愛心。 善良的小陳也想幫忙,便給山區賬戶捐了一點錢,但對方卻以其是未成年人為由,聲稱捐款會導致公司賬戶被凍結,損失需由小陳承擔。慌亂的小陳在對方語音哄騙下,為使賬戶恢復正常,偷偷使用父親的手機進行了一系列充值操作,累計被騙3.5萬元。直到父親發現賬戶異常,小陳才意識到自己被騙。 警方提醒: 不要輕信陌生人的紅包誘惑,謹防落入詐騙陷阱。家長應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教育,避免孩子隨意使用手機進行支付操作。任何涉及資金轉賬的要求,都要提高警惕,切勿輕信。 17歲學生兼職游戲代練 被騙8萬元 17歲的小林平時喜歡玩網絡游戲。一次,他在游戲中看到有人發布招募代練玩家的廣告。在高傭金的誘惑下,心動的小林添加了對方QQ,對方以“繳納押金”為由,要求小林先轉賬400元,并承諾訂單結束后押金全額返還。 小林照做后,看錢一直沒有回款,對方又以“處理回款”等理由引導小林視頻連線,視頻過程中騙子要求小林提供銀行卡方便轉款。小林信以為真,因自己沒有銀行卡便偷偷將其母親卡號透露給騙子,并在騙子的誘導下將攝像頭對準其母親通過認證,后續其母親手機便被開通了多個免密支付軟件,累計向騙子轉賬高達8萬元。直到對方失聯,小林才意識到自己被騙,悔恨不已。 警方提醒: 兼職網絡游戲代練存在風險,切勿輕信陌生人。任何要求提前支付押金、手續費的行為都可能是詐騙。家長應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教育,妥善保管支付密碼。 17歲學生賣游戲賬號 被騙10萬元 17歲的小張在閑魚平臺售賣游戲賬號,一位“買家”表示有興趣購買,并添加了小張的微信。隨后,“買家”在店鋪下單,小張便收到了一條自稱是閑魚官方發的短信,內含發貨鏈接。 小張點擊鏈接后,卻被提示需要繳納手續費。繳費后,頁面卻顯示賬戶存在風險。此時,“買家”打來語音電話,聲稱需要“刷流水”才能完成交易,并要求小張打開攝像頭,全程對著其母親手機操作。在對方誘導下,小張在母親手機上安裝了指定軟件,并提供了驗證碼,累計被騙10萬元。 警方提醒: 網絡交易需謹慎,切勿輕信陌生人,更不要脫離平臺進行交易。不要隨意點擊陌生鏈接,更不要輕易掃描二維碼或安裝不明來源的軟件。一旦發現被騙,應立即報警并保留相關證據。 (陳靜 陳琦 陳再金)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