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家訓解心結 ————建甌房道司法所以楊榮文化賦能基層社會治理 “福建一個村子,一條禁砍禁伐的祖訓管了600年,造就了195公頃的萬木林。” 2015年5月8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凝聚中國社會的生態共識》中提到的一條“禁砍禁伐”的祖訓,讓《楊榮家訓》走進了公眾的視野。楊榮,福建建寧府建安縣(今建甌)人,是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曾任內閣首輔。楊榮清廉為官及家風家訓的故事蘊含豐富文化內涵。 近年來,建甌市司法局房道司法所積極開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將優秀傳統文化楊榮文化融入人民調解工作,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矛盾糾紛化解模式,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為鄉村和諧穩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巧用“家訓”解糾紛 為教育后輩,楊榮撰寫了770字的《楊榮家訓》,對后代的德性、學業、耕織等方面提出具體規則,體現了愛國愛鄉、潔身自重等理念,教育后人“表里惟一致,玉琢方成器”。 在糾紛化解過程中,房道鎮調委員會巧用楊榮家訓,引導村民學家訓、守家訓,從根源上預防矛盾糾紛。 “傳世家訓,誠以待人”。2024年5月,房道鎮人民調解委員會成功調解一起因承包林地交界部分林地、林木歸屬之間等問題引發糾紛,深刻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隨著雙方當事人的和解,一起長達20年糾紛終于畫上圓滿的句號。 從2004年起,房道鎮某村雷某與雷某某因承包責任山毗鄰問題產生長達20年的糾紛,其間雖經轄區派出所多次調解,但雙方的矛盾仍未化解。面對這一棘手問題,調解員沒有氣餒。為了解開這個“死結”,調解員從楊榮家訓入手,宣講仁義厚道思想。經過多次宣講,雙方最終放下爭議,共同開發爭議林地。 “在調解時,我們通過組織當事人重溫家訓,了解其中的意義,并在調解后,制作含家訓的調解協議,推動矛盾實質化解。”房道司法所調解員說道。 善用“故事”化矛盾 房道鎮人民調解委員會通過多種形式宣講楊榮文化800余次,并聘請專職調解員,用楊榮故事現場宣講融入調解,讓糾紛高效調,快速解。 2024年8月,林某在工地施工受傷,與包工頭王某因賠償費用產生糾紛。調解員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先將雙方法理責任理清,并講述了楊榮先祖舍財救人的故事。 “楊榮先祖,看似沒得到什么財富,實則不僅自身福德增長,還福澤綿延惠及子孫…………”經過調解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解,王某深受觸動,自愿提高賠償金額,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房道鎮的專職調解員不僅會講楊榮故事,還抓住本地人喜歡用楊榮故事抒情、解困、化怨、促和等習慣,通過講述故事方式現場調解,喚起當事人的“仁愛禮儀”文化,引導當事人從內心上化解怨氣,比簡單的說教講法律效果更加生動透徹。 勤用“品牌”促和諧 楊家人常常以祖宗的善行懿德熏陶后人,以先賢的優良品格教育后人,利用好有著群眾基礎好、道德威望高的當地鄉賢優勢,調解糾紛事半功倍。房道鎮調委會吸納本地有威望的人加入調解員隊伍,組建了“楊良元調解室”。 調解室負責人楊良元是調解領域的“老專家”,在調解領域服務奉獻十多年。此前,房道鎮某村發生了一起因宅基地建房導致相鄰關系的糾紛,雙方因遺留的土墻權屬問題引發爭執并發生沖突報警多達6次。 為了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緩和鄰里關系,楊良元組織雙方進行多次調解,從鄰里和諧角度開導雙方,放下對峙,開誠布公和平交談。過程中他不偏不倚。經過楊良元幾天不懈努力,雙方最終達成協議,握手言和。 “將楊榮文化融于人民調解,用百姓熟悉的文化和話語化解矛盾,更具柔性和溫情,有助于實現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守護轄區安寧祥和,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新解法’。”建甌市司法局房道司法所所長蘇忠民說。 (本報記者 陳浩)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