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新年伊始,與疾病纏斗多時后,高名凱先生離開了人世。如今,一甲子過去了。高名凱雖僅在世間度過短暫的五十四載春秋,卻留下永恒的人生印跡。 高名凱,平潭土庫村人,1911年出生。他于1936年畢業于燕京大學哲學系。1940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1945年9月起任燕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起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學教研室主任。著述宏富。出版語言學專著18部(合著8部)、譯著6部(合譯3部);哲學譯著1部;法國文學譯著21部(合譯1部);發表數百萬字的學術論文。透過這些看似簡單的數字,折射出他波瀾起伏的風雨人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張炯教授稱業師高名凱為“一代名師”。“名師”也者,究其本,理當重在“治學”。高名凱先生之“治學”,有“真學問”。高名凱曾對學生說過,做學問就要專心致志,要做淵綜廣博的學者,不做舞文弄墨的“文人”。他在各種刊物上發表了七十多篇學術論文,關于語言學,內容涉及普通語言學、語言學史、現代漢語語法、語音學、文字改革以及古代漢語語法等各個方面。他的一些專著,至今仍是有用的參考書;一些學術觀點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對今天以及未來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界公認高名凱與王力、呂淑湘齊名,對中國20世紀語言學的研究起到了引領作用。北大校園里,陳寅恪為王國維作的墓志銘,有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爆F在,人們贊許高名凱先生,更多的是強調他的“獨立研究”“學術風格”“精神風范”。從前賢到先生,到弟子,一脈相承,有跡可循,豈不是最可欣慰的嗎? 倘論“名師”,還須看“為人”。高名凱先生之“為人”,有“真性情”。高名凱出書,人手一冊送給學生。他不是臨時起意,拿到樣書前就想到學生,并預購了這些書。曾有學生嘗試翻譯一篇近三萬字學術論文,高名凱整整花了一個星期為其校對譯稿,字斟句酌,耐心校改,有不少地方還重新改譯。耗時這么多,足夠撰寫一篇長論文。每學期開學不久,高名凱總要在家設宴招待學生,欣賞他的藏畫。約學生去的時候,不說請吃飯,卻說到家里看畫。幾個“嘴饞”的學生每到開學的日子總愛說:“老師又該叫我們去看畫了?!备呙麆P喜歡收藏金石書畫。他的積蓄據說大都花在這上面了。那時,青年教師結婚,他常拿出自己的藏畫相贈致賀。收到畫的自然非常感激,其他人也分享了愉悅。此類事不勝枚舉。稱高先生視生如子并不為過。 高名凱先生,治學求知無愧為人師表,處世做人亦堪稱人杰。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正是時代轉折的一處節點、一道關口,高名凱作出異乎尋常的抉擇。 “一二·九”運動前夕,一份“宣言”《平津十校學生自治會為抗日救國爭自由宣言》在平津地區、在北國南疆的大學和報館流傳。“宣言”出自高名凱先生之手。這一年,他畢業于燕京大學哲學系,后進入燕京大學研究院。10月下旬,高名凱受“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委托,起草了“宣言”。當時高名凱擔任學生自治會周刊部部長。他的同學、共和國杰出外交家黃華晚年憶舊,還無比感慨:“這么一個尖銳的宣言打破了黑暗沉悶的局面”“這么直率地講出中國青年心里要講的話,這么強有力地抨擊國民黨當局”“它是‘一二·九’運動爆發之前的一顆信號彈?!倍忿D星移,硝煙散盡,如今重溫“宣言”,仍能感觸它的血氣、它的熱度,真可謂巨筆如椽,力透紙背!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要么趨炎附勢,茍且偷生,甘當亡國奴,要么“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共肩責任,奮起救存”。高名凱先生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后者。兩年后,“七七”事變驟起,平津淪陷。高名凱受燕京大學派遣,赴法國巴黎大學學習語言學,師從法國著名漢學家馬伯樂,可謂非常時期的非常學業。經過三年艱辛的留學生活,終獲文科博士學位。這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入燕園,將其充作傷兵醫院和馬廄,將司徒雷登校長等6名外籍人士關進集中營。燕大師生被掃地出門。面臨巨大變故,高名凱寧愿失業,也不接受敵偽的聘用。后來,應法國友人邀請,到中法漢學研究所工作。那時,他的長子剛出生不久,家累沉重。高名凱白天到研究所上班,整理甲骨文;下班后,除了繼續漢語語法學術著述,還要擠出時間翻譯巴爾扎克的作品,獲取稿費維持家用。身陷危城,四年后《漢語語法論》竟成。該書自序描述了那樣一幅情境:“六小時的疲憊工作之后”“對著一盞藍色的菲力浦電燈,繼續我的工作”“本書也就這樣的居然能在竟天彌漫炮火的氣味中完成了”!平實的文字,不動聲色地敘述,卻予人強烈的震撼。 抗戰勝利,燕京復校。高名凱先生又一次作出了選擇。他毅然拒絕福建省省長的位子,返回燕京大學任教,專心從事學術研究。一邊是高官厚祿,常人難以抵擋的誘惑;另一邊是學術,是孤寂,是一貧如洗。他選擇了后者,甘之如飴。友人回憶,高名凱雖是大學教授,生活卻“窮極潦倒”;正好有位認識的上海銀行家贊助一筆錢來救濟知識分子,“趕緊動員名凱搞點翻譯”“他埋頭苦寫,居然成了中國最偉大的法文小說翻譯家之一”! 六十多年前的冬日,高名凱先生到杭州講學,專程前往岳廟憑吊,于書信中剖明心跡,“令人多一層懷念民族英雄的心情”。后來,高名凱被病魔折磨,仍強忍疼痛,在病床上吟誦文天祥的不朽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泵麕煴旧珵槌嘧?高名凱先生的心靈深處,始終是千秋英烈,萬古忠義。 (楊際嵐)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