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地瓜,對于山鄉人來說,總不免一番唏噓。換到過去光景,一年至少三百日,一日三頓總有吃不完的地瓜粥、地瓜干、地瓜塊…………走千里遠萬里路,無論到哪里,總脫不去一口尷尬的地瓜腔。 對于山鄉農家來說,地瓜算是最有人情味的植物了。地瓜們從來不嫌棄山鄉枯山瘦水的境遇。春一來,薯種落地蹭苗,給它截藤移栽,插哪兒跟著長哪兒,用不著多久功夫,葉子就挺身而出,綠油油地冒出來。一茬茬的瓜葉,被接接續續采下來,當作青菜的替補,以不至于斷了山鄉農家餐盤的時蔬供養。 進入稻未熟、果未香之際,山鄉娃子常要貓到地瓜壟,撥開正值旺盛的藤葉,用手掏進土壤,摸出嫩生生的塊根。有時,洗凈了直接扔到剛燒開的三餐粥湯,一并煮熟了,用來嘗嘗鮮、充充饑。有時,會偷偷跑到老舊古厝,上房揭瓦,在屋后弄個小灶,把瓦片當平底鍋,地瓜切了片,烤起地瓜餅,用來騙騙嘴、解解饞。 待秋風起,那些藤上的葉子,無論枯榮統統扒拉下來,整到兩只畚箕中,用扁擔左右一鉤,挑回厝內,燜在缸池里,作為豬雞鴨們的配餐伙食。那些光溜溜的地瓜藤,也會被集中堆積起來,和著翻起的土坯塊,一起燒土糞,化作來年的基肥。 而田里的主角,埋在壟頭的地瓜塊根,也要一藤藤鋤開,一簇簇挖起,一個個拆卸,堆疊到一雙雙畚箕中,再一擔擔給挑回來。隨后,根據大小個頭、色澤品相,來派選各自的用場,盡量做到瓜盡其用。綜合比較好的,齊刷刷地壘到屋后土窖里頭,作為一整年的搭餐口糧;不大不小的,整起來切作地瓜脯、地瓜簽;有皸裂、或不規整的,則用來磨上白花花的地瓜粉。 都說山鄉孩子早當家。在自家廚房土灶,一邊添柴火,一邊大鍋里淘米煮粥,小鍋里燜地瓜、或地瓜脯,是山鄉娃很小就必須練就的基本廚技。而攪好一鍋酥軟得當的地瓜粉團,蒸出一籠Q彈相宜的地瓜粉粿,則是需要漸長漸悟的內家廚功。 現在好了,很多走出山鄉的山鄉人,又是一番感慨,還好小時候,在地瓜田頭,有將盤整莊稼、侍弄地瓜的功夫,練到家;在厝里灶間,有把煮三餐、蒸粉粿的功夫,學到手。到城里頭里,再難的事,也不叫事兒了。 偶爾,在城市的街頭巷尾,碰上久違的紅薯兄弟,以烤地瓜的名義,溫暖落單人群,大家時不時會迎上去,用濃醇的地瓜腔去問候、交談,再買下那么一兩個來,像品鑒紅玉石那樣,慢悠悠地品嘗著。 (陳德進)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