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浦縣公安局民警鄭麗敏暖心服務護一方安寧———— “藏藍玫瑰”綻放在社區 石橋邊緣,意欲輕生的身影搖搖欲墜,氣氛緊繃如拉滿的弦,生死抉擇仿佛就在一念之間。千鈞一發之際,一抹藏藍身影悄然抵近險境………… 這是漳浦縣公安局綏安派出所民警鄭麗敏從警以來最驚心動魄的救援之一。深耕社區警務的數年時間里,她早已練就“繡花功夫”般的洞察力。 在鄭麗敏的字典里,“社區”二字從來不只是地理概念。她辦公室的筆記本扉頁上,工整地記錄著每戶居民的“民生檔案”————周圍鄰里是否有未化解的矛盾、沿街商鋪的經營難題…………這些細碎的日常,最終都化作春風化雨的力量。 她是群眾的“守護者” 2024年8月,接到大橋輕生警情的鄭麗敏疾馳現場,然而出警現場各種變量蟄伏,盡管鄭麗敏和同事做好前期準備,可面對情緒失控的輕生者范某和遲遲未到的家屬,常規處置方案盡數失效。 “問問范某的家人,他平時最信任誰?”鄭麗敏果斷轉變救援方向。當她得知范某的好友洪先生的聯系方式時,立即撥通電話:“現在只有您能穩住他,用方言聊聊,穩住他吧!” 不久,隨著熟悉的閩南鄉音穿透警戒線,原本緊繃的救援現場,在老友洪先生的絮語中漸趨緩和。抓住范某分神的剎那,民警迅速將他帶往安全地帶。“原以為女警難控場面,現在我徹底服氣了。”洪先生望著被安全帶離的摯友,懸著的心終于落下。 這樣的救援對于鄭麗敏而言并非偶然。看似簡單的社區警務工作背后,是對社區情況的深入了解、對居民需求的時刻關注。 2024年1月,一名八旬老人推著輪椅到漳浦縣行政服務中心戶籍窗口,從塑料袋里顫顫巍巍地掏出幾本年代久遠的證件。正在窗口幫忙的鄭麗敏趕忙搬出一把靠背椅,扶老人坐下。 原來,老人的大兒子早年因病去世,孫女隨兒媳遠走他鄉,這些泛黃的證件成為老人的唯一念想。如今,老人想取出兒子存折里剩下的百余元,可因紙質辦公年代條件有限、信息抄錄不規范,過世兒子證件“同音不同字”,又沒有材料佐證父子關系,銀行無法辦理取款業務,老人幾經周折前來尋求民警幫助。 “這錢是老人最后的念想,我們必須幫幫他。”鄭麗敏心里一陣酸楚,當即向領導匯報。得到支持后,她開始在老人婚前、婚后社區以及公安局檔案室查閱資料。經過一周枯燥、焦灼的查閱后,終于找到了老人大兒子陳某的記錄,老人的念念不忘有了清晰回響。 查到資料,鄭麗敏趕回單位,按流程開具證明,次日便登門為老人送上佐證材料。 “真的感謝你們愿意幫助我完成這個心愿!”老人看到材料時聲淚俱下,緊緊握住鄭麗敏的手。 她是社區的“粘合劑” 晨光熹微的巷弄間,鄭麗敏總能與居民聊得火熱。“鄭警官,來得正好!”包子鋪的蔡老板熱情地向鄭麗敏打招呼,“前陣子多虧你幫忙追討車禍賠償金,這家店才能繼續開下去。” 原來,2024年9月,包子鋪蔡老板的店面被貨運車司機剮蹭,事后司機逃之夭夭,保險公司理賠金額也不盡如人意。蔡老板吃了啞巴虧,連續幾天煩悶不已。 鄭麗敏了解此事后,積極聯系保險公司,探討爭取更多賠付的可能。然而保險公司并不愿松口,她只能另尋辦法。鄭麗敏根據線索尋找貨車司機,并多方咨詢,思考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幾天后,鄭麗敏找到貨車司機,將蔡老板和司機邀請到多元調處中心協商。一開始,雙方各執一詞,吵得面紅耳赤,誰也不愿退讓。鄭麗敏先安撫雙方情緒,傾聽雙方訴求。了解事情來龍去脈后,從情理和法律角度分別勸說。待兩人的情緒緩和后,鄭麗敏提出兩套解決辦法。最終,蔡老板如愿拿到理想賠償款,司機也心服口服,糾紛圓滿解決。 鄭麗敏既是群眾的“守護者”,時刻關注每一位群眾的安危冷暖;又像社區的“粘合劑”,將大家緊緊凝聚在一起,讓社區充滿溫暖與和諧。正如她所說:“社區民警既要當‘安全閥’,更要成為‘貼心人’。”那些貼在警務站墻上的感謝信,每一張背后都是她用腳步丈量社區的見證。 夜色漸濃,鄭麗敏巡邏完最后一條背街小巷。警務室燈光下,那本寫滿民生檔案的筆記靜靜攤開………… (本報記者 蔡欣利 通訊員 陳木河)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