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鋒”路上,法徽閃耀………… ————寧化法院法官以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3月11日訊 槌起槌落皆有情,法徽如星照民心。在寧化縣人民法院,有這樣一群法官,他們是群眾眼中的“知心人”,在紛繁復雜的矛盾中化解心結;他們是公平正義的“執行者”,將“紙上權益”兌現為“真金白銀”;他們是少年成長的“守護者”,在稚嫩與迷茫間指引方向。他們在浩如煙海的卷宗前默默耕耘,在霧暗云深的證據中尋找真相,他們用熱血、智慧與信仰,將新時代的“雷鋒精神”薪火相傳。 銀火炬:司法便民的“螺絲釘” 身背法徽,手拿卷宗、條幅,一張木桌、幾條板凳,2024年11月12日,一起遺產繼承糾紛在濟村鄉湖頭村開庭審理。 考慮到房屋繼承人中有年過八旬的老人,且居住在較為偏遠的山村,不方便出行,承辦法官張永興決定將法庭搬到老人家中,開展巡回審理。本著“以和為貴”的家事調解理念,張永興為雙方當事人釋法析理,并耐心解釋“繼承、轉繼承”等相關法律規定。在張永興悉心答疑解惑后,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調解意見。 “遺產繼承糾紛,審的是遺產,理的是家事,分不開的是一家人的親情。”調解結束,看到大家舒展的眉頭,張永興說道。 從業四十載,張永興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下鄉開展“巡回法庭”了,從書記員到審判員,從禾口、中沙、曹坊、泉上到郊區人民法庭,再到華僑經濟開發區人民法庭,寧化縣16個鄉鎮200多個行政村,他都留下了足跡。 對張永興來說,法律該是解渴的涼茶,不該是難飲的苦藥。那18本泛黃的調解筆記,記錄了田間地頭的雞毛蒜皮、祠堂內外的家長里短,也記滿了他用腳步丈量的司法溫度。他就像一顆“螺絲釘”,緊緊地鉚在群眾最需要他的地方。這些年,他審理了3800余件案件,以調解方式結案的約40%。 金火炬:社會和諧的“潤滑劑” “法律條文是冰冷的,但法官的心應該是火熱的,我做夢常夢到辦案,總覺得法官多走一步,群眾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從初出茅廬的青年書記員,到經驗豐富的資深法官,在法院的16個年頭里,王飛鳳始終向前一步,幫助困境中的人們走出陰霾。 春風化雨潤無聲,他就像春雨滋潤著這片紅土地,同事這樣評價:“他既有‘劍的鋒利’,也有‘愛的柔腸’。” 轉到審判崗位后,王飛鳳帶頭辦理疑難復雜案件,在審理案件時注重“三個效果”有機統一,有效實現案結事了人和。2023年11月,在審理一起租賃合同糾紛案件時,因訴前調解不成,案件立案后進入審理程序,原告某公司請求判決解除與被告楊某的房屋租賃合同,要求楊某騰空并返還租賃的店面,支付拖欠的租金、場地占用費、違約金等。 原本以為只是一件簡單的因房屋租金拖欠引起的糾紛,直到被告楊某以各種理由拖延騰房期限,王飛鳳決定到現場督促履行。通過現場調查,王飛鳳發現楊某的情況有些特殊。王飛鳳沒有簡單一判了之,而是對楊某的家庭情況進行深入調查。 原來,楊某系浙江人,孤身到寧化做小本生意,女兒剛出國留學。其因投資失敗、婚姻失敗等原因,處事有些偏激。于是,王飛鳳上門做楊某的思想工作,并經常通過電話、微信對楊某進行心理疏導,給予其關心、鼓勵。最終,楊某想通了,把房屋騰空交付給原告公司,雙方簽訂了調解協議,相關款項也當場支付完畢。 藍火炬:民生關懷的“連心橋” 他是一名“90后”青年法官,高大帥氣的他被同事們戲稱為“院草”,但他卻行事低調、作風務實。扎根辦案一線,六年磨一劍,羅斌在執行局期間共執結1000余件案件,執行到位金額8000萬余元。轉崗到刑事審判庭后,他也能夠迅速進入角色,把責任扛在肩。 那是一次特別的“下鄉”,羅斌和執行局同事不是帶著“手銬”去拘留被執行人,而是拎著羅斌自費買的米、油、水果等去看望一位特殊的申請執行人。 這是一起十年前的贍養費糾紛案件,申請執行人張爺爺、官奶奶已年過八旬,他們有三個兒子,張甲、張乙在家務農,張丙在外打工。2013年,張爺爺、官奶奶向寧化法院起訴要求張甲、張乙、張丙給付贍養費。法院經審理,判決兄弟三人每人每月給付其父母贍養費220元,今后其父母因病救治的所有醫療費用由三人平均負擔。 案件判決后,前幾年兄弟三人均按時給付贍養費,后張甲、張乙開始懈怠履行,張爺爺、官奶奶便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當時這個案件由剛到執行局的羅斌負責,為避免家庭矛盾激化,羅斌多次聯系雙方當事人,登門拜訪了解家庭矛盾的癥結所在,最終用法、用心、用情解開了張家兄弟與爸媽多年的誤會。 “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歲月輪轉,無論是“60后”法官銀齡下的“堅守”,還是“80后”法官鐵肩下的“擔當”,抑或是“90后”法官青澀下的“傳承”,每一個平凡的個體都懷揣赤忱之心,秉持為民之意,用他們的一言一行踐行“雷鋒精神”,讓這團薪火在寧化法院越燃越旺………… (本報記者 彭冬晴 通訊員 童葉萱 范文琦)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