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更是綠色未來的希望。近年來,廈門知識產權法庭以“刑事震懾+民事保護+多元協同”的立體化司法模式,累計受理種業糾紛57件,涵蓋糧食、水果、花卉等民生領域,從源頭守護百姓餐桌的安全鏈。 刑事震懾———— 嚴打偽劣種子 守護糧食安全 “假種子坑農害農,必須重拳出擊!”廈門知識產權法庭充分發揮“三合一”審判改革試點優勢,對制售假種子等行為“零容忍”。 “到了收獲季節,收成寥寥無幾真是讓人欲哭無淚?!闭f起假種子,農民姚某不禁發出了感嘆。姚某發現向被告人龔某購買的種子所長成的胡蘿卜外觀性狀和口味都與預想中“莎卡達七寸”差距甚遠。經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鑒定后發現,姚某種植的品種與“莎卡達七寸”品種差異顯著,系種植了假冒偽劣種子。假種子哪里來?廈門知識產權法庭在審理時發現,受騙上當的不僅是姚某一人,假種子已經在廈門、漳州、泉州、莆田四地十余個種植基地悄悄蔓延,種植面積達到400多畝。 面對被告人龔某拒不認罪,以及農產品物證易毀壞、季節更換田間損失鑒定難、種子與種植產品同一性不易認定等難題,廈門知識產權法庭經過抽絲剝繭,最終判決被告人龔某構成生產、偽劣產品罪,判處其有期徒刑八年,并處罰金80萬元,同時禁止其三年內從事種子行業,追繳違法所得發還受害農戶。 該案以刑事高壓態勢凈化市場,為農民權益撐起“保護傘”。 民事保護———— 破解舉證難題 激活技術賦能 育種人常嘆:“十年磨一‘種’,維權路更長?!睘槠平庥N人舉證困境,廈門知識產權法庭于2019年聘任18名農林專家擔任審判咨詢顧問,2021年建立兼職技術調查官庫,結合證據保全、基因分子檢測等各類手段,加大技術事實查明力度,并通過現場勘驗丈量土地、清點植株數、枝條取樣等及時固定、獲取和保存證據,降低權利人的舉證難度。 在原告某柑桔公司與被告某農業公司植物新品種臨時保護期使用費糾紛和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一案中,某柑桔公司是“川津1號”柑橘新品種權人,某農業公司在該品種臨時保護期內,未經許可,在其抖音官方賬號發布多個柑橘視頻并使用品種權名稱,在微信朋友圈進行售賣。 廈門知識產權法庭基于被訴侵權品種繁殖材料使用的名稱與授權品種名稱相同、侵權人自認嫁接、檢驗報告及行政處罰內容,對侵權人在植物新品種授權前后的持續侵權行為合并審理,依法確定相關責任,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該案例入選福建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例。 多元協同———— 解紛關口前移 織密保護網絡 種業維權往往面臨“侵權易、追溯難、損失大”的困局,單靠司法“一枝獨秀”難以治本。廈門知識產權法庭依托協同中心構建“司法+行政+X”保護機制,構建起“司法引領、行政聯動、社會協同”的保護網:對內深化“法院+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協作機制,實現線索雙向移送、執法司法標準統一;對外依托知識產權協同保護中心,委托具有種業技術背景的特邀調解組織、特邀調解員開展調解工作,引入行業協會、種業專家等第三方力量,將解紛陣地推向田間地頭。 在漳平市茶花新品種權系列案件中,廈門知識產權法庭聯合漳州、龍巖當地花協、農業執法人員走進種植基地,通過“巡回審判+現場調解”組合拳,促成多起糾紛當場化解。而在“安祖敦代爾”紅掌侵權案中,法庭借助廈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專業力量,立案僅30天便促使侵權方停止銷售并賠償損失,跑出知識產權保護“加速度”。 從假種子“零容忍”到技術事實“精準查”,從田間地頭“巡回審”到跨域協同“一張網”,廈門知識產權法庭以司法創新回應種業振興的時代命題。這份“護綠答卷”,既是法治護航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實踐,更是以中國式司法智慧守護“米袋子”“菜籃子”的莊嚴承諾。 (本報記者 王淯瀅 通訊員 廈法宣)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