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中沃土潤法理,孝悌薪火化紛爭。近年來,大田法院建設法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厚植文化調解“軟實力”,以《二十四孝》孝道文化為主要元素,通過“傳統文化浸潤調解流程、家訓族規融入司法實踐、鄉賢智慧聚合治理動能”的立體化路徑,構建“三融三和”多元解紛機制。2024年以來,累計妥善化解家事、相鄰權等涉民生糾紛46件。 融孝道為源 促家庭和睦 “我要告兩個不孝子。”2024年7月,在建設法庭的調解室里,七十多歲的林老漢情緒激動地控訴:“我老婆生病躺在家里,我連買藥的錢都湊不齊,兒子們也不管不顧,到底還有沒有天理。”原來,林某因兩個在外務工的兒子長期拒付贍養費,不得不騎行二十里山路到法庭尋求幫助。 庭審中,承辦法官方來能了解到這場贍養糾紛的癥結源于多年前的村道修繕問題。當時兩兄弟與父親發生過激烈爭執,至今雙方仍有嫌隙,以致二被告未按時給付贍養費。 雖可一紙判決了結此案,卻難消弭雙方積怨根源,方來能明白理順法結的同時更要開解心結。庭后,方來能向二被告詳細解讀“刻木事親”的典故,深情勸說道:“小時候父母含辛茹苦撫養我們長大,現在他們年紀大了,關心關愛他們難道不是我們應該做的嗎?”最終,原被告雙方就贍養費自愿達成調解協議,該案圓滿解決。 近年來,建設法庭以傳統孝道文化為淵源,以孝道文化中敬愛父母、友愛兄弟等美好品德為基點,將情感共鳴結合釋法說理,促進家庭成員之間消除隔閡、仁愛相待,實現情法交融的柔性司法效能。 融宗氏為脈 促鄰里和洽 1997年,小鄭的父親阿成將自家土地租給同村本家阿鄭耕種,約定阿鄭每年支付固定數量的干稻谷作為租金。阿成去世后,兩家繼續延續了這個約定。然而最近幾年,阿鄭不僅未足額交付稻谷,還在租賃地塊上私建房屋。經多次協商無果,無奈之下,小鄭一家于2024年3月向法院提起訴訟。 審理該案后,辦案法官廖小燕注意到雙方既是同村鄉鄰又是同宗族人,便提議邀請族中德高望重的“氏大人”參與調解,希望通過宗族紐帶化解這起糾紛。 調解當天,族長公把阿鄭拉到跟前說理:“阿成雖然不在了,但當初租地時定下的規矩不能變。小鄭家繼續讓你種地是念著同族情分,咱們自家人可不能失了信用。”見阿鄭低頭不語,族長公又拍拍他肩膀:“真要遇到難處,大伙兒可以商量著辦。” 阿鄭這才紅著臉開口:“失信這確實是我不對,但這兩年收成確實困難,稻谷實在湊不齊,要不我按市價折算成錢補上?”在族長公見證下,雙方對給付款項數額進行協商,最終定了個折中方案,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建設法庭結合轄區血緣與地緣緊密聯結的特點,邀請在宗族、姓氏中德高望重的“氏大人”評事,通過“評理+調解”的模式開展矛盾糾紛化解,用老百姓的“理”評老百姓的事,進而有效化解糾紛。 融鄉賢為范 促鄉村和美 “界線明明是到這里的,以前就是這么定的。” “你有證據嗎,我記得是到這兒的。”2024年8月,炎熱無比。文江鎮某村里,鄰里雙方也為地界問題吵得面紅耳赤。由于原來的地界標記已經模糊不清且無法證實,實地勘察完的承辦法官涂淑敏只能先召集雙方當事人一同坐下,力求達成一致的劃地方案。 但幾經勸說,雙方皆因賭氣較勁不肯讓步,涂淑敏只能“另辟蹊徑”,前往二人村中走訪調查。當行至退休老師蔡良慶門前時,村民老蔡向涂淑敏介紹說:“蔡老師是文化人,說起道理來頭頭是道,很受鄉里的敬重。”為此,涂淑敏特邀蔡良慶前往現場參與糾紛化解。 抵達現場后,蔡良慶卻不急著勸架,而是講起“六尺巷”的故事。“古人能讓出六尺巷,咱們既是同鄉人,且你們兩家關系之前不錯,真要為了這幾寸地而傷害兩家的情分嗎?”在法官與蔡良慶的共同勸說下,雙方各退一步達成和解,重新劃定了地界。 “本地的鄉賢具有群眾信任的基礎,合力做工作效果更好。”涂淑敏深有體會。為此,建設法庭于2024年2月明列鄉賢名錄,邀請品德、才學為鄉民所敬重的鄉賢參與糾紛化解,化解積怨、修復關系,妥善化解矛盾糾紛,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