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睦之風潤萬家 ——松溪法院拓展“幸福樹”系列家事少年審判 從“執子之手”的浪漫誓言,到“孩子跟誰”的冰冷質問;從“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頌,到“媽媽誰來養”的法庭對峙……家事糾紛的背后,除了法與理,更是剪不斷的情感糾葛。 如何讓司法既有威嚴的尺度,又有治愈的溫度?近年來,松溪法院秉承“診斷、治療、修復、守護”的治愈性家事審判理念,將家事審判與少年審判深度融合,努力做實家事少審糾紛的前伸后延,聚焦訴訟全環節,探索打造“一樹四花”幸福樹系列家事少年審判品牌,解鎖家事少審“四重曲”,推動溫馨和睦之風浸潤萬家。 柔性審判:破冰親情困局的“手術刀” “孩子終于回到我身邊了,謝謝法官!”近日,陳女士抱著女兒離開法院時,眼眶濕潤。這起撫養權糾紛中,母親與祖父母激烈爭奪,父親沉默逃避,5歲的孩子茫然無措。法官意識到:“一紙判決雖能定歸屬,但撕裂的親情如何彌補?” 于是,法官化身“家庭醫生”,十余次電話溝通、多次上門走訪,揪出癥結:祖父母對陳女士長期在外打工忽略孩子成長心懷芥蒂,擔心陳女士照顧不好孩子。法官“對癥下藥”,從關注孩子身心健康、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長的角度釋法說理,逐步打破隔閡解開“心結”。最終,這起撫養權糾紛順利化解。庭后的“法官寄語”更讓人動容:“愿孩子左手牽著母愛,右手挽住祖輩溫情?!?/p> 這樣的場景在松溪法院已成常態。近年來,該院針對家事審判與少年審判特點,在審判庭功能設置、審判隊伍組成等方面進行探索,通過打造柔性化、溫情化的家事訴訟環境——“詹紅荔工作室”“心理疏導室”等,營造寧靜平和的氛圍,讓針鋒相對的家事沖突得到緩沖,讓裁判結果帶著溫度落地;選配家事調解經驗豐富、資歷深、專業性強、不同年齡段的女性法官組建專業化、特色化家事少年審判團隊,實現刑、民“二審合一”,促進家事糾紛化解與未成年人保護一體推進。 2024年,松溪法院家事糾紛案件調撤率70.97%,化解成效良好。 協同共治:織就權益保護的“防護網” “法官,我想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家暴受害者范某顫抖的聲音從聽筒傳來。 此前婦聯調解未能阻止暴力,這次法院聯動公安、婦聯、社區,24小時內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民警現場訓誡施暴者,婦聯干部積極安撫受害者情緒,法官強調“如違反禁令,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三管齊下,施暴者終于低頭認錯。三天后回訪,范某哽咽:“原來法律不是紙老虎?!?/p> 獨木難支,合抱成林。松溪法院堅持以司法審判為中心向周圍輻射,主動融入社會綜合治理大格局,不斷加強與公安、司法行政、婦聯、學校等溝通聯絡,聯合成立松溪縣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將家庭教育指導、家事調解、未成年人幫教、心理疏導、普法宣傳等功能融為一體。 該院還把“法律”和“心理”相融合,特邀心理疏導師協助糾紛化解和判后心理疏導,促進心理創傷治愈、家庭關系修復、糾紛實質化解;充分整合司法資源和社工專業力量,與南平市善道社工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協同做好案件前期社會調查與判后延伸服務,為婦女兒童保護撐起法治晴空。 “通過搭建平臺與政府部門、社會力量深化協作,進一步豐富擴大家事少審多元解紛力量,讓家事少審既立足于法律,又浸潤社會溫情,實現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彼上ㄔ簩徫瘯N瘏躯惙继寡浴?/p> 治愈延伸:寫好司法服務的“未來式” 結案不是終點——這是松溪法院家事少審法官的堅守。 近期,該院在電話回訪時發現,一起離婚案件中的男孩小金4年未見母親,存在上課期間滿地撒潑打滾、吵鬧等行為。法官立即啟動“親情修復計劃”:聯合心理疏導師開展心理疏導,打開母親心結,安排“秘密親子日”讓母子共同作畫。當小金把畫作《我的家》向在場其他人展示時,班主任驚嘆:“這是他第一次安靜坐滿40分鐘?!?/p> 每朵鮮花都應該盛開在陽光下,每個孩子都應該被愛與守護。松溪法院積極創建案后回訪機制,不斷拓寬家事少審案件回訪渠道,對涉及未成年人撫養、探視案件,涉家暴且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離婚案件及矛盾較深的贍養案件、少年人犯罪案件建立家事少審回訪臺賬,通過電話回訪、走訪談心、委托社會訪查等方式,了解當事人的判后生活、感情狀況、孩子現實情況及矛盾是否完全消除等,努力續寫好家事少審案件的“后半篇文章”。 庭審之外,松溪法院還探索構建多維度普法宣傳矩陣,聯合多部門成立巾幗宣講隊,成立“百合花開”護青苗法官工作室,打造“法治副校長+法治宣傳員”院校聯動普法宣教模式,不斷提升青少年兒童的法治素養、法治意識,有效預防和減少家事少年糾紛的滋生和蔓延。 從“專業審判”到“立體服務”,從“單兵作戰”到“群策群力”,松溪法院始終堅持在實現定分止爭與促進家庭和諧、修復社會關系間找準司法服務的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譜好“四重曲”、奏響“和諧歌”,做深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