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清市一都鎮的檔案室里,一份編號為“榕融一都調〔2025〕1號”的調解協議書,記錄著一場跨越26年的借貸糾紛終得圓滿的溫情故事。 這還要從一張泛黃的借條說起。 1999年4月,福清市一都鎮的黃某因急需資金向同村村民謝某借款8000元,立下借條后卻因生活困頓遲遲未能償還。此后,謝某父子無數次催討,黃某始終未能兌現還款的承諾,泛黃的借條成為兩家人心中的“疙瘩”。 對于謝某而言,這不僅是一筆金錢的損失,更是對這份信任的一次沉重打擊。 今年1月的一天,年逾七旬的謝某帶著兒子拿著當年那張泛黃的借款憑證走進福清市司法局一都司法所,申請調解這場沉積多年的債務糾紛。 調解員小余接手后認真查看了當年借款的相關憑證,確認借款事實清晰。小余發現,這一案件的難點不僅在于時間跨度長,更在于黃某長期背負多重債務,經濟能力有限。但雙方對借款事實均無異議,調解的突破口由此顯現。 隨后,小余以《民法典》為基準,結合雙方現實困境展開溝通協調,并耐心釋明法律責任。同時,兼顧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感情因素,耐心細致地為他們算“法律賬”“經濟賬”“感情賬”。 “這些年東拼西湊還債,實在力不從心。”黃某也毫不避諱,向調解員說出了心聲。調解中,謝某父子作出退讓并堅稱:“我們只要拿回本金就可以,這么多年的利息可以不要。” 經過多輪協商,雙方最終達成“24期分期還款”方案,并簽訂還款協議:黃某首期支付300元,此后每月還款300元,兩年內結清,最后一個月付清尾款。“這既保障了債權人的權益,也為債務人保留了生活喘息的空間。”小余說。 日前,黃某如期支付首期款項,每月嚴格履行協議約定。不久前,在小余的再次回訪中,謝某感慨道:“20多年的心結終于解開了!” 采訪手記: 在這一糾紛中,調解員精準抓住“債務事實清晰+還款能力不足”的核心矛盾,通過分期方案將“死局”轉為“活路”,為類似陳年糾紛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法。一張泛黃借條,見證了誠信的回歸,更印證了人民調解在化解基層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獨特價值。 時間或許會模糊記憶,但法治與情義的紐帶終能穿透歲月。當26年的借貸糾紛在調解室畫上句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8000元債務的了結,更是一個關于誠信、包容與基層治理韌性的時代注腳。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