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拂沃野 ——上杭縣通賢鎮依法治鎮賦能鄉村振興 上杭縣通賢鎮,一座榮膺“將軍之鄉”“建筑之鄉”“烏兔之鄉”“長壽之鄉”的紅色熱土,已連續三年斬獲龍巖市“平安鄉鎮”稱號,更以“福建省四好商會”等多項殊榮印證法治賦能的實踐成果。 近年來,通賢鎮創新打造“百賢之聲”黨建品牌,深挖鄉賢資源,探索“法治+鄉賢”融合治理模式。通過搭建“鄉賢調解室”“法律服務工作站”等平臺,將100余名鄉賢納入法治人才庫,以鄉音釋法理、用鄉情化矛盾,累計化解糾紛300余起,推動多項法治惠民項目落地。 集百賢之智 合眾聲之力 夏日的通賢鎮文化長廊蟬鳴陣陣,廊橋上圍坐著三五成群的鄉親。“宅基地審批有哪些新政策?”“遇到網絡詐騙怎么維權?”隨著一聲清脆的廣播響音,圍觀的群眾里三層外三層聚攏過來——這是“百賢之聲”宣講團最普通的一個普法場景。 為破解基層法治宣傳“上熱中溫下冷”的難題,通賢鎮深挖“四下基層”精神富礦,創新打造“百賢之聲”立體宣講矩陣。在古色古香的廊橋畔、稻香氤氳的曬谷場、炊煙裊裊的農家院,由鎮村干部、黨員代表、鄉賢能人組成的“百賢之聲”宣講團,化身政策法規的“翻譯官”。他們用客家山歌改編民法典唱詞,拿田間地頭“土案例”解讀土地管理法,將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技巧編成“三句半”,讓晦澀的法律條文化作“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生活智慧。 “以前覺得法律高高在上,現在明白咱們的家長里短都和法條息息相關。”返鄉務工青年黃女士在互動環節感慨道。這種“圍爐夜話”式的普法,將法律課堂搬到百姓家門口,既解開了群眾心結,又拉近了干群距離。 如今,“百賢之聲”已成為通賢鎮法治建設的金名片。從“單向灌輸”到“雙向互動”,從“照本宣科”到“情景浸潤”,這支帶著泥土味的宣講隊伍,用鄉音傳遞法治強音,以共情凝聚治理共識,在閩西紅土地上譜寫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篇章。當夕陽為文化長廊鍍上金邊,“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們的身影依然穿梭在阡陌巷間——他們知道,只有讓法治春風吹進百姓心田,才能真正激活鄉村振興的法治密碼。 賢聲入萬家 法治潤心田 春日的暖陽灑滿通賢鎮法治文化廣場,長廊里圍坐著一圈圈村民,手中的蒲扇輕輕搖動。老支書持著竹板,用地道的客家方言講述著關于宅基地使用新規:“各位叔婆嬸子聽分明,宅基地審批要走三步驟,先申請、再丈量,最后公示才定樁!”這段自編自導的普法快板,引得鄉親笑聲連連。這是通賢鎮“百賢之聲”法治宣講團每月初六雷打不動的“法律趕圩日”場景。 自創新推出“法治+鄉賢”治理模式以來,通賢鎮深挖本土法治資源,構建起“1+3+N”法治服務體系:以鎮司法所為中心,組建鎮村干部、鄉賢能人、法律顧問三支隊伍,延伸出“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金牌調解員”等N個法治細胞,并將每月農歷初六定為固定普法日。 活動現場同步開展“法治問診”,法律顧問團隊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30余人次,精準對接土地流轉、合同簽訂等法律需求。“張家的牛吃了李家的秧苗怎么賠?”“王家的自建房超面積該怎么處理?”面對這些接地氣的問題,普法志愿者們用“以案釋法”的方式逐一解答。特別設置的“法治體檢”環節,更是排查出宅基地邊界、贍養、鄰里、損害賠償等各類糾紛隱患線索23條,其中15條當場化解,剩余問題及時匯總并分流到相關鎮直部門限期解決。 這場持續二個小時的普法活動,在保留傳統鄉土社會人情溫度的同時,用法治思維重構基層治理秩序。通賢司法所劉所長介紹,我鎮已培育“法治帶頭人”70余名,其中既有深耕基層的老支書,也有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師,還有返鄉創業的新農人,更是吸引了通賢商會的鄉賢們加入。通過建立“鄉賢法治人才庫”,將100余名鄉賢納入法治服務體系。 智解千千結 賢言暖民心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縱深推進中,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往往牽動著社會和諧的敏感神經。某村兩戶村民因歷史遺留的土地界址糾紛陷入持續多年的爭執,從晨耕暮歸的日常瑣事演變為劍拔弩張的沖突隱患。當村民在“百賢之聲”活動現場上發出求助時,這場看似普通的土地之爭,恰成為檢驗基層治理效能的試金石。 通賢司法所秉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治理理念,迅速啟動“法治+鄉賢”聯動調解機制。鄉賢闕先生以“身邊人理順心結”的獨特優勢,于夜幕降臨時走進當事人家中,將儒家“和為貴”思想與現代法治精神相融合,以“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鄉土情結破冰,用“合作共贏才是長久之計”的理性分析點醒當事人。這種“情理法”三位一體的調解藝術,既彰顯了鄉賢“德潤鄉土”的精神品格,也體現了新時代基層治理“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次日,司法所工作人員現場勘查時,以《土地管理法》為綱,結合“楓橋經驗”就地普法,將抽象法條轉化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生活哲理。當雙方簽下調解協議的瞬間,不僅定分止爭,更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了村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信仰。 這起糾紛的圓滿化解,正是“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治理模式的鮮活實踐——鄉賢以德治春風化雨,司法以法治定分止爭,群眾以自治共建共享,共同繪就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畫卷。 通賢鎮正以拓荒者的姿態在紅色沃土上開墾法治新田!當法治基因注入這片熱土的治理,清亮的法治理念正化作汩汩清泉,浸潤著阡陌巷尾的每個角落。聽,法治引擎正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轟鳴作響,驅動著基層治理的巨輪乘風破浪,讓千年鄉土煥發出新時代的治理榮光!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