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閉環”解千結 情暖百姓心 ——壽寧縣公安局鰲陽派出所創新警網融合“三循環”解紛機制 “以前解決矛盾要跑斷腿,如今家門口就有人幫我們打開心結!”近日,談起社區化解矛盾糾紛的新氣象,壽寧縣鰲陽鎮的張先生臉上滿是笑意。 近年來,壽寧縣公安局鰲陽派出所緊扣“派出所主防”職責定位,依托敖東社區警網融合中心工作站,輻射敖東、大同、升平、蟾溪4個社區,通過破解網格體系運行不暢、糾紛調解能力薄弱等難題,創新構建矛盾糾紛分級化解“三循環”機制,以“微循環——中循環——大循環”三級處置體系,實現矛盾糾紛全周期閉環管理,切實提升矛盾糾紛在網格排查化解效能,推動社會治安秩序持續向好發展。 “微循環”:吸附化解基礎矛盾 今年3月,敖東社區網格員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居民張先生與樓上鄰居因空調外機漏水問題多次發生爭執,矛盾逐漸激化。了解情況后,網格員立即通過“智理廊鄉”平臺上報糾紛細節,社區民警同步介入、聯合走訪,實地查看漏水情況,并幫忙聯系維修人員現場檢修。2個小時后,隨著管道的順利修復,雙方鄰里關系也得以彌合。 類似這種快速“吸附化解”糾紛的情形,如今在鰲陽轄區已很常見。近年來,鰲陽派出所針對轄區治安形勢復雜、矛盾糾紛易發多發、社會管控面難度大等問題,積極拓展網格服務空間,以鰲陽鎮網格化管理服務中心和派出所綜合指揮室為陣地,打造“警網融合”工作站,社區民警、網格員“住”在社區,在“家門口”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社區民警、網格員相互配合,堅持邊排查、邊整治、邊宣傳,通過采集轄區出租房屋、流動人口等基礎信息,依托“智理廊鄉”社會治理平臺,對網格內“人、地、事、物、組織”進行全要素精準采集和細致化管理,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管得牢、打得準。網格員每日在網格內走訪巡查,做好轄區矛盾糾紛的摸排登記,對發現的鄰里糾紛等輕微簡單的非涉警矛盾糾紛,由網格員就地吸附、就地化解,并及時報送“警網融合”工作站社區民警備案。 “中循環”:聯動多部門聚合力 基層矛盾往往利益交織、訴求多元,化解工作需“眾人劃槳”。實踐中,鰲陽派出所充分發揮網格員人熟地熟與派出所民警“懂法律、知政策、會調解”的專業優勢,對網格員走訪中發現的涉警矛盾糾紛,第一時間啟動警網聯處機制,由社區民警就地化解;涉及違法犯罪的,則移交辦案隊民警處置,并幫助跟進化解矛盾。 與此同時,該所依托“智理廊鄉”數字化綜合治理平臺,對排查發現的非公安管轄的矛盾,由“智理廊鄉”App采集前端流轉調度平臺,再由平臺進行指派、督促、跟蹤問題整改落實,及時聯系有關部門分流推送和責任落地。針對復雜疑難、專業性、歷史遺留的矛盾糾紛,則通過網格長聯系公調對接、“夢龍無訴公堂”“夢龍矛盾調處志愿者之家”等專業機構人員以及駐所律師參與調解,形成矛盾糾紛“一站式”調處,真正實現“矛盾不出格、在網格內化解”的目標。 2月17日,大同社區王某與李某因種植的蔬菜被采摘發生口角,隨后引發肢體沖突致圍觀群眾張某受傷,各方因賠償問題發生矛盾糾紛。為此,社區組織多次調解,但雙方就賠償金額問題一直未能達成合意。社區民警了解情況后,聯動社區、“夢龍矛盾調處志愿者之家”工作人員以及駐所律師召開2次協調會,律師對案件進行深入剖析、總結爭議焦點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事實及法律層面分析張某受傷與王某、李某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根據張某傷情預估賠償項目及標準。初步釋法明理后,法官、民警、社區工作人員從法理、情理方面分別勸導,最終各方就賠償標準、給付時間達成一致意見。 “大循環”:閉環銜接消除隱患 今年1月,蟾溪社區組織調解了一對離婚夫婦孩子撫養權糾紛,網格員在后續回訪中發現,女方仍有抵觸情緒。為徹底解開雙方心結,民警聯合婦聯開展回訪,引導雙方通過法律途徑明確孩子撫養權歸屬,避免了糾紛再次復發的可能。 鰲陽派出所充分發揮警網融合工作優勢,時刻注重在“防”字上下功夫,遵循“誰調解、誰負責”原則,嚴格落實矛盾糾紛“一事一回訪”制度,堅持及時回訪、跟蹤問效,定期梳理各類已化解矛盾糾紛,通過實地走訪、電話等方式回訪關注,及時了解和掌握矛盾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動態,督促責任方履行調解協議,鞏固矛盾糾紛調解成果。同時,堅持法治宣傳,促進矛盾糾紛預警預防,切實將法治宣傳教育貫穿于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全過程,依托社區微信群和警民連心工作群,由民警、網格員不定時向群眾發布反詐類宣傳視頻、警示案例和預警信息,第一時間回應群眾問題咨詢,引導群眾通過合法途徑表達合理訴求,從源頭上遏制各類矛盾糾紛的發生,有效防止各類矛盾糾紛激化。 件件愛民暖民事,彰顯了警民之間魚水深情。如今,社區居民與社區民警輔警的距離越來越近,群眾對鰲陽派出所開展工作的認同感不斷加深。自“三循環”機制開展與社區警務工作站建立以來,該所共開展矛盾糾紛入戶回訪30多次、入戶法治宣傳200多次,群眾滿意率達100%。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