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草木萌發時,處在安溪,這座山水茶城的人們,緊跟前人的腳步,紛紛邁出屋外、走向山野,在一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之后,便開始舉鋤掘坑、插苗種木,接續著將星星點點的春色,植入這一片山水腹地,好讓磅礴的綠意源源流淌。 可以說,安溪,是一座種出來的城市。城以茶而立、茶因城而發,人們深諳種下的每一棵樹種,之于這座城有著怎么的意義。早在千百年前,當地首令詹敦仁在成功獲批置縣后,寫下的《新建清溪縣記》里絮叨說,這片土地最為值得的是“土有茶谷桑麻之出”,直接將植茶產茶放在縣之第一大計上來。 此后,人們將勤植茶樹、懇辟茶園的傳統賡續不止、延綿不斷。在年年歲歲中,在明晃晃的春光里,不僅種出鐵觀音、本山、毛蟹、梅占、黃金桂、大葉烏龍等六大當家茗種,讓茶城上下、鄉里村內,百萬父老鄉親過上韻味十足的生活,還育出五十多個傳播廣泛的名優茶種,惠及省內省外遠近產茶地帶,讓數以億計的茶人甌杯中,蕩漾著鐫刻安溪印記的茶香滋味。 山水茶城人骨子里這份狂熱的種茶熱情,可以在晚清福建安溪籍詩人林鶴年的詩行里,見諸一斑。佇立在春日的家鄉茶壟地頭,放眼茶山腳之下,那足以富養家族世代的梅占茶,瞧著一田田一壟壟的茶樹,老詩人吟出了“種梅三萬株,終老吾何悔”的豪邁感嘆。 《禮記》中記載,孟春之月,盛德在木。這一古老箴言,也印證了安溪人的植樹理念,不止于種茶富家,更注重種樹顧家?;谶@樣的一份情懷,宋代安溪知縣陳宓,在大好時節里直接抒懷,寫下勸農詩,其中有一則言之昭昭:是處荒山欲接天,土膏如面草如氈。及時便種松杉子,遠計收功只十年。 是的,山水茶城必須要有更多樹木的堅守和呵護。從地形地勢來看,小城居山近海,處處峰高坡陡、處處溪密澗急。若是山不養、樹不栽的話,沒了那道道綠色屏障來施以援手,一旦遭遇大小臺風,勢必要山崩地裂、飛沙走泥,鬧不好,就要毀上大片家園、壞上幾多屋舍。這讓山水茶城人家,祖祖輩輩都學會了必須固樹根、保樹叢的道理。 在感德鎮潘田村,有段長達120級石階的護樹嶺,記載的是一鄉民放火燒山被責令補種樹木,而另一鄉民聞訊奔赴修路以便種樹護樹的感人事跡。 現在,更多安溪人,懂得了在春潮澎湃之際,要更全力地呼吁大家:要致富,上山來,多種樹;要更廣泛地宣告眾人:要長住,小區內,多護樹。而在廣袤茶山上,還不遺余力地推廣“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的護樹辦法,構建起一套多造林、多種樹、多留草的樸素法則。 遠在春秋時代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曾這樣表達: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相對于安溪而言,千年之計,是樹木也是樹人。也表明了,不論身處何方,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生,才是一座城永久的立足之本、永盛之根。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