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北京王府井的安踏旗艦店亮起奧運五環燈光,當鴻星爾克“人工肌肉”跑鞋在紐約時代廣場的電子屏循環播放,“泉州制造”正以每天新增852件商標的速度,在全球市場書寫中國民營經濟傳奇。 2024年,這座孕育了47個中國馳名商標的城市,GDP增速6.5%領跑萬億俱樂部,其背后是泉州兩級法院如同精密齒輪般嵌入產業鏈條的法治密碼。 解紛新機制:產業鏈融通司法鏈 2024年1月15日,石獅市某服裝廠經理林志強(化名)攥著皺巴巴的賬本沖進“服裝法庭”。廠里幾十名工人的工資、春節后采購面料的預付款,全系于購貨商拖欠的300多萬元貨款。石獅法院了解情況后開通綠色通道當天立案,并聯系某購貨方,提出合理調解方案。從立案到收到第一筆貨款,用時僅15天。 林志強求助的“服裝法庭”,是石獅法院立足石獅“服裝名城”“商貿之都”的市情,聯合當地紡織服裝產業聯盟設立的“服裝產業集群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中心”。該中心的服務對象覆蓋紡織服裝上下游全產業鏈的8000余家企業,通過精準普法、全程調解、綠色服務等方式,有力推動了石獅千億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協同發展和創新轉型。 在與石獅隔灣相望、作為泉州中心城區的豐澤區,匯聚了全市85%的金融機構,規上建筑業企業達246家,因此也是金融糾紛、住建糾紛的高發地。豐澤法院主動聯合相關部門,先后設立了金融糾紛一體化調處中心、住建領域協同解紛中心。金融糾紛一體化調處中心成立兩年來妥善化解小額金融糾紛10.28萬件,金額達71.48億元。住建領域協同解紛中心成立以來,在短短七個月內化解了2231件糾紛。 數據背后,是泉州法院“主導產業延伸到哪里,司法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的主動作為。 在泉州,像石獅法院、豐澤法院這樣主動、精準融入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的做法,已經成為一種“司法常態”。近年來,泉州兩級法院在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九大千億產業集群全覆蓋設立調解室、普法點等,為主導產業發展提供了全方位司法服務和保障,形成了“主導產業鏈+司法服務鏈”的雙鏈融通模式,讓企業發展更安心、更無憂。 創新防護網:知產嚴護鍛造競爭力 德化陶瓷藝人邱某國的“蓮花蓋碗”維權案,揭開了泉州知識產權保護的創新體系。 2021年2月,邱某國精心創作了一款蓮花造型的“蓋碗”產品,憑借獨特造型成為“爆款”。然而,2023年底,邱某國發現有市面上多家電商以便宜100多元的價格銷售類似“蓋碗”產品,且大部分產品底款還標識有他人商標,遂向德化法院提起了20余件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訴訟。 受理案件后,德化法院知識產權團隊法官選取其一作為示范案件,予以先期審理判決,對某陶瓷公司的“蓋碗”作品進行快速確權,隨后邀請陶瓷行業政協委員履職解紛室的特邀調解員參與其他案件的統一調解,促成其余23家店鋪主動下架產品并賠償損失。 一個案例的勝訴給予的是創作者持續創新的底氣。體制機制創新完善,則是激發民營企業不斷創新創造活力的“利器”。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批復同意設立泉州知識產權法庭,泉州民營經濟的創新發展由此有了更加專業的法治護航。 “鉻安踏雁”商標侵權案、惡意搶注“半城煙火半城仙”世遺商標案……泉州知識產權法庭成立兩年以來,妥善審理涉及“九牧”“斐樂”“特步”“鴻星爾克”等知識產權案件5558件,占全省三家知識產權法庭案件辦結數的46.96%,有效遏制了重復侵權、源頭侵權現象。 在司法的有力保護下,泉州已然成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高地”,專利授權量連續13年位居福建首位,商標有效注冊量突破80萬件,連續5年居全國地級市首位,馳名商標累計達159件,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并在2024年先后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試點城市。 重生方程式:破產審判激活新動能 某興集團的重生故事,詮釋著泉州破產審判的智慧。 某興集團創設于1997年,集團包括晉江市某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在內的五家公司,曾是華南地區重要化纖生產企業,主要從事滌綸產品開發、生產和進出口貿易。 2020年底,該集團陷入經營危機和債務危機。晉江法院受理該五家公司重整案后,發現如果按照現有狀況決定各關聯企業的財產歸屬和債務承擔,很可能會嚴重損害全體債權人公平清償利益。為此,該院通過實質合并重整,引入世界500強企業作為重整投資方,由其提供13.28億元償債資金購買五家公司重整資產,并獲得五家公司100%股權及營業事務。如今,廠區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2024年,泉州首創破產管理人動態分級、共益債融資等機制,審結破產案件227件,盤活資產22.41億元。 除了破產案件,泉州中院還十分注重對民營企業善意執行。對于誠信但遭遇困境的企業,泉州法院通過“活封活扣”、信用修復等柔性執行,全年執結涉民企案件8564件,兌現拖欠民營企業賬款23.26億元。 從“服裝法庭”到“知產嚴護”,從“破產重生”到“善意執行”,泉州法院的實踐揭示了一條真理:法治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發展的催化劑。正如泉州中院院長張果所言:“‘晉江經驗’歷久彌新,司法必須與企業同頻共振。”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