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春雨初歇的一個午后,乘坐觀光車穿梭于長樂猴嶼鄉道,兩旁的房屋外墻,一排排五星紅旗在風中舒展、飄揚,獵獵作響。一片片整整齊齊的紅,匯聚成涌動的紅色浪潮,似在映襯著千里萬里之外那一顆顆火紅的“僑心”。 猴嶼鄉有著令人驚嘆的“僑”情。全鄉現有人口3.8萬人,海外僑胞竟多達3.3萬人。猴嶼的華僑史,亦是一部充滿勇氣與開拓的奮斗史詩。從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期開始,猴嶼人就踏上了越洋謀生的道路。鄭和船隊里大量的猴嶼人,憑借著擅駕船、會修船且不畏風浪的特質,隨著船隊遠赴南洋、非洲等地。民國初年,又掀起了遠涉重洋闖蕩的浪潮。他們宛如離巢的飛鳥,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在異國他鄉扎根生長。最初,他們靠著“四把刀”(剪刀、泥瓦刀、剃刀、菜刀)艱辛打拼,積累了原始資本后,通過技術移民、投資移民等多種方式逐步融入當地社會。 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雖身處異國,卻始終心系故土,鄉情、親情、愛國情,如同絲線般纏繞心間,編織出一座無形卻堅韌的精神橋梁。1946年僑領陳永洽在美國社團中掛起黨旗,并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2009年,猴嶼華僑又在美國白宮前草坪上升起五星紅旗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這份赤誠的愛國之心,成為連接華僑與家鄉的又一根紐帶,使得這座精神橋梁堅不可摧。 在漫長的守護時光里,家鄉也時刻關注著猴嶼僑胞的動態和需求。政府通過“問需于僑、問計于僑、問效于僑”工作法,架設起華僑與家鄉暢通無阻的溝通橋梁。通過“僑海通”跨境視頻、微信、傳媒全球直播等外宣手段,向他們講述祖國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讓僑胞們雖遠在天邊,卻能同步感受到家鄉的發展脈搏,民族自豪感與家國情懷在心中油然而生。每逢傳統節日,家鄉開展的“祖居春聯我來貼”“中秋佳節一句話”“家鄉年夜飯”等活動,通過全媒體對外傳送,跨越千山萬水,將濃濃的鄉情傳遞到海外僑胞心中。這些活動,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僑胞們的心,讓他們對家鄉的向心力日益增強。 如果說“僑”是猴嶼鄉伸向世界的觸角,那么“橋”則是連接僑胞與家鄉的紐帶。這橋,有形亦無形。橫跨閩江的大橋,讓猴嶼鄉的交通更加便捷,也象征著家鄉與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而那些由親情、鄉情搭建起來的無形之橋,更是牢不可破。以僑架“橋”,引資引智,猴嶼鄉積極利用自身的僑鄉特色和生態文旅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經濟,搭建起與海外華僑在商業合作上的橋梁。以商情外宣為手段,向海外宣傳家鄉全域濱海、全域新區建設的商機,吸引華僑回鄉創業;成立華僑房屋保護開發中心,盤活80%空置僑房資源打造三產業態;鼓勵僑資僑匯成立公司開展合作經營,共同推動家鄉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盤活華僑捐建資產,通過集體土地成片出租、捐建的閑置中小學出租等方式,增加村財收入,凝聚海外華僑力量,共謀地方發展。這些舉措,不僅促進了家鄉的經濟發展,也為海外華僑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讓他們在家鄉這片土地上,繼續追逐自己的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在猴嶼鄉,還有一座特殊的“文化之橋”——黨僑同心館和華僑書院。黨僑同心館里,眾多猴嶼僑胞的創業歷程、榮譽獎項以及他們愛國愛鄉的感人故事一一呈現;華僑書院保留古厝特有的傳統文化氣息,館中陳列的充滿地方符號和年代風情的藏品,訴說著僑鄉的歷史與故事。這些文化載體,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讓僑胞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找到心靈的歸屬感。 如今的猴嶼鄉,正全力打造文化猴嶼、愛國僑鄉、進步福地。在這片土地上,僑與“橋”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海外華僑與家鄉之間,通過精神橋梁和現實橋梁的雙重連接,實現著雙向奔赴。他們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在歲月的長河中,共同繪就了一幅充滿溫情與力量的畫卷,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前行。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