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都期盼有一本書,能夠比較全面、客觀地反映閩西兒女的革命斗爭史。當我遇見關山遠的《為有犧牲》,迫不及待地讀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那一段波瀾壯闊、悲壯慘烈又充滿熱血豪情的閩西革命歷史,如同一幅宏大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都帶著溫度,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傳遞著一種震撼靈魂的力量——那是閩西兒女“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是以樸素信仰鑄就的偉大精神豐碑。 閩西這片革命烽火洗禮過的土地,孕育了無數英勇無畏的兒女,在《為有犧牲》中,我們看到鄧子恢、張鼎丞、劉亞樓、楊成武、陳丕顯、涂通今、郭滴人、謝小梅、廖海濤、羅化成、劉永生、張元壽、賴際發……一個個大寫的名字,如同燦爛的流星,劃過天際。他們或運籌帷幄,或沖鋒陷陣,或默默奉獻,用熱血與生命譜寫壯麗的篇章。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刻在老百姓的心頭。 張赤男也是他們中的一員,他的故事同樣令人動容。他年輕而充滿激情,讀過黃埔軍校,參加過北伐戰爭,本有著光明的未來,卻毅然選擇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時任紅十一師政委的他,在戰場上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倒下時年僅26歲。但他的犧牲并不是盲目的沖動,而是源于內心深處對平等、自由的追求,對國家命運的擔當。這種擔當匯聚成閩西兒女共同的信仰,在艱難歲月里閃耀出璀璨光芒,激勵著無數民眾前赴后繼,向死而生。 那時的閩西,家家戶戶都踴躍送兒郎參軍,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孩子,那是一種怎樣感人至深的畫面!毛澤東在《才溪鄉調查》寫道:“上才溪全部青壯年男子554人,出外當紅軍、做工作的485人,占88%;下才溪全部青壯年男子765人,出外當紅軍、做工作的533人,也占了70%?!毕虏畔l坑村農民林攀信有3個兒子,同村另外一個貧農林云彪也有3個兒子,均在擴紅運動中參軍,先后壯烈犧牲,都被譽為“紅色三兄弟”。在長汀鐘屋村,羅云然老人的6個兒子均犧牲在戰場上,他卻堅定地說:“就是斷了香火,也要跟著紅軍干革命!”像這種事例,何止千千萬。 松毛嶺戰役是書中濃墨重彩描繪的一場激戰,是中央紅軍長征前的最后一戰。炮火轟鳴,硝煙彌漫,閩西子弟兵們用血肉之軀筑起一道道防線。他們沒有精良的武器,沒有充足的補給,只能“小米加步槍”對決“飛機加大炮”,但他們有的是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子彈打光了,就用刺刀拼;刺刀卷刃了,就用石頭砸。在敵人一輪又一輪的瘋狂進攻下,他們毫不退縮,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他們的鮮血,每一道戰壕都填滿他們的身軀。慘烈的場景,是戰爭無情的寫照,更是閩西兒女英勇無畏的見證。他們為何如此決絕?因為在他們心中,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有著為子孫后代謀幸福的質樸信仰,這種信仰讓他們在槍林彈雨中屹立不倒,用生命捍衛著心中的希望之光。 中央紅軍長征隊伍中那近3萬名閩西兒女,帶著家鄉的期望和親人的囑托踏上征程。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湘江戰役等殘酷戰斗中壯烈犧牲,尸骨未還。湘江之水被鮮血染紅,那是閩西兒女用生命譜寫的悲歌,也是他們為信仰而戰的壯麗史詩。他們遠離家鄉,在陌生而艱難的環境中,以頑強的意志和無畏的勇氣,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毫不畏懼,從不退縮。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飛奪瀘定橋、攻戰臘子口……哪里都有閩西兒女的身影,他們或許沒有豪言壯語,只是懷著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未來的憧憬,用最樸實的行動,向著那未知卻充滿希望的明天奮勇前行。 郭滴人是閩西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艱苦的長征生活,摧殘了他的身體,他得了肺病和痢疾,過草地開始咯血,但他的病軀內,卻燃燒著永不枯竭的革命熱情。就在中央發出山城堡戰役動員令的當天,郭滴人卻永遠倒下了,手頭還遺留下尚未完成的長征回憶錄。 同樣,像張鼎丞、鄧子恢等一批留在閩西革命的同志,一樣肩負著沉重的使命。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下,他們在深山老林里堅持斗爭,保存革命火種。據不完全統計,在三年游擊戰爭期間,閩西受摧殘殺害和被迫流亡致死的群眾166079人,被滅絕戶44031,被毀滅村莊539個……可是,閩西兒女沒有退卻,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用智慧和勇氣與敵人周旋,為閩西贏得“二十年紅旗不倒”。在《為有犧牲》中,我們還看到許多普通人的偉大身影,如那位在煙竹村始終堅守信仰的鄧廷祿,如羅洪標、闕中一、吳富蓮、蘇啟勝、林高峰、郭義鴻、賴月華等一大批平凡而偉大的名字,他們默默奉獻著,用一生詮釋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 《為有犧牲》不僅僅是一部關于革命歷史的作品,更是一部關于信仰、精神和未來的作品,它讓我們看到閩西兒女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堅韌與偉大,他們的犧牲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基于對生活最樸素的渴望,對國家、對民族最真摯的熱愛,以及對公平、正義、自由的不懈追求所形成的堅定信仰,這種信仰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