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蘭溪水聲潺潺,法治長堤固若磐。正午的陽光透過仙游法院大濟法庭的門簾,映照在“仙游縣金融調處中心”的金色牌匾上,熠熠生輝。仙游,這座充滿商貿歷史底蘊的縣城,正以“東方經驗”詮釋著:真正的金融治理,不在冰冷的法律條文中,而在熱氣騰騰的民生煙火里。 近年來,大濟法庭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將金融糾紛化解與金融治理新形勢相結合,系統建成“促、調、保、審、執”一站式多元融合的金融司法平臺,用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的理念機制,書寫著新時代的“楓橋答卷”。 溫情調解 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基本內涵,仍然是走好群眾路線,深入群眾、了解訴求,找準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同時依靠群眾化解矛盾。 2021年,大濟法庭聯合金融監管部門成立“仙游縣金融調處中心”,從群眾中培養吸納人民調解員21名、事務輔助人員6名,邀請其中1名調解員郭渭英常態化駐庭開展工作。 “生意垮了,房子也要沒了,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當事人李某的哽咽讓調解室瞬間安靜。這是一起普通的商品房按揭借款案件,因李某逾期一年有余,銀行起訴要求償還本金60萬元及利息,并請求對商品房優先受償。 調解員郭渭英沒有急著“講理”,而是先“問情”。她翻看李某的賬本:每月家庭兒女教育、藥費支出額占家庭收入將近70%,小女兒的藥費單據夾在扉頁。 “李大哥,您先緩緩情緒,我們和銀行再談談。”她轉頭對銀行代理人說:“您也看到了,李大哥并非惡意拖欠,而是確實遇到了困難。生意失敗,收入銳減,孩子讀書、看病又是剛性支出,加上房貸,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咱普通人一輩子買套房子不容易,如果一味要求強制執行,真的會讓這個家庭崩潰的。” 經過三次調解,銀行松了口,最終同意就逾期部分由李某分期償還,尚未逾期的部分依合同約定繼續按期履行。 簽協議那天,李某紅著眼眶說道:“房子保住了,我一定拼命干活還錢。”如今,他在夜市支起小吃攤,月月準時還款。 據統計,2024年,仙游縣金融糾紛先行調解成功1125件,調解成功分流率達49.4%,同比上升30.42%;調解司法確認305件,同比增加95.5%。 破冰重生 “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融合模式,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路徑。 2023年,大濟法庭建立聯動調處聯絡員機制,搭建起“金融機構-法院-調解組織”三方聯動的“同心橋”。 在紅木商戶聚集的壩下社區,商戶老鄭的展廳因資金鏈斷裂瀕臨倒閉。面對銀行的起訴,他曾想過破罐破摔,對法院的調解通知本想置之不理,但最終還是抱著“試試”的心理來到法庭。 法官助理小阮在調處中心兼任聯絡員,在了解了老鄭的情況后,他立即申請啟動聯動調處聯絡員機制。 首先通過“三方聯絡員會議”組織法官、銀行風控專員、調處中心特邀調解員同步分析案件材料,再針對老鄭反映的情況進行實地走訪,調取了近兩年展廳的交易流水佐證經營困難。 經多次磋商,三方共同定制“緩沖方案”:銀行暫緩起訴、制定延期還款方案并減免部分利息。 如今,老鄭的展廳重迎客商,他逢人便說:“要是當初直接封廠,哪還有現在的東山再起。” 這樣的場景在大濟法庭已成常態,調處聯絡員小阮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每日進展:“某銀行本月先行調解成功率提升至68%,某公司120萬元貸款達成展期協議……” 2024年,大濟法庭通過多方聯動,化解不良貸款金額達1億2000萬余元,金融機構參與糾紛化解的積極性有明顯提升。曾經對調解“不感冒”的仙游某銀行,2024年調解成功量同比激增833.7%。 共治共享 實現基層共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 初春的山村,寒意料峭,某村委會會議室內人聲鼎沸,暖意陣陣。投影幕布上播放著大濟法庭自制的普法短片《你有幾張信用卡?》,法官用莆仙方言講解如何樹立正確的理財投資觀念、誠信貸款、理性消費、增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和防騙防詐能力。 “法官,這保險單我簽得對嗎?”75歲的張阿婆緊張地掏出一份合同。 原來,張阿婆被推銷員忽悠,將養老錢投入一款高風險產品。法官當場聯系金融機構核查,幫她解除了合同。“差點兒連養老的錢都賠進去了。”張阿婆后怕不已。 大濟法庭深耕“以宣促治”普法宣傳模式,舉辦法治宣傳活動12場,發放普法宣傳手冊330余份,用帶著“泥土味”的群眾語言講解典型案件,從“辦一案”到“潤民心”,切實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同時,金融糾紛案件自動履行率同比也有了顯著上升。 除了向群眾進行普法,另一把“潤心”的鑰匙則是面向金融機構,藏在仙游法院的一紙司法建議中。 2023年,大濟法庭的法官們在分析審判數據的過程中,發現某銀行通過調解方式化解的案件數量明顯下降,一份《關于加強金融糾紛多元化解的司法建議》隨即被送到該銀行負責人手中,“建議加強糾紛多元調解,避免‘一案結而多案生’”。 起初,該銀行不以為然:“打官司效率更高,調解太費時間。”直到法官帶著典型案例上門“算賬”:一起200萬元的貸款糾紛,若協商調解,企業能繼續經營并逐步還款;若強制執行,企業破產后銀行能收回的資產寥寥無幾。 該銀行負責人感慨道:“感謝法院及時給我行發來了這份司法建議,這份建議就像CT掃描,把我們內部管理的盲區照得清清楚楚。法官也不是簡單的‘挑刺’,而是為我們同步提供了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指引。我行經過反復研究,最終決定全部采納,制定了加強調解的工作機制,力爭通過多元化解的方式解決矛盾。” 金融糾紛治理,不在高堂之上,而在家長里短的調和中,在法治與溫情的平衡里。下一步,仙游法院大濟法庭將繼續探索金融糾紛治理的新路徑,勾勒出金融糾紛治理領域的美麗“楓景”,為基層治理貢獻更多法治力量。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