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的九龍江入海口,潮聲與馬達聲交織。漳州市公安局龍海分局海防大隊大隊長林志煌立于指揮臺前,目光掃過屏幕上跳動的數據…… 從警18年,林志煌在海防一線已堅守了整整10年。10年里,他的足跡踏遍了龍海區每一處海岸線。林志煌推動創建漳州唯一省級“無走私示范村”,成為全國反走私工作的典范,并在全國反走私有關會議上分享經驗,讓龍海的海防故事傳遍四方。 林志煌共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獲個人嘉獎4次。每一份榮譽的背后,都是這位“海防先鋒”扎根海疆的執著與擔當,他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這片海域的責任與熱愛。 腳印深深刻就“活地圖” 經濟學與電子信息工程的雙學位證書,本可讓林志煌擁有更多選擇。但自穿上警服那日起,他的人生便與閩南海疆緊緊綁定。 林志煌曾輾轉玉枕、海門、浯嶼三島擔任邊防派出所所長,憑著對這片海域的熟悉程度,他被漁民稱為“活地圖”。哪片海域暗流兇險,哪個岙口易藏隱患,他閉目便能在心中勾勒出精準海防圖。 2024年9月的一次伏擊行動,是他海防經驗的生動注腳。當走私船試圖借潮汐規律偷運國家禁止進出口的仙人掌科植物時,林志煌帶領隊員提前幾小時埋伏在灘涂。 “他們算潮水,我們算得更準。”寒夜里,林志煌凍僵的雙手緊握著望遠鏡,直至8萬多株植物在探照燈下無處可藏,走私分子在民警的圍堵下只得束手就擒。這起省內首例植物走私案的告破,讓他撰寫的反走私經驗成為全省學習的典范,更推動浮宮鎮海山村掛上全省首個反走私示范村的耀眼招牌。 雙鏈織網打造“防盜鎖” 林志煌初任海防大隊大隊長時,便深知龍海海域地形復雜,傳統防控模式已捉襟見肘。 “壓力再大,也要把新機制建起來。”面對海岸線狹長、走私分子行蹤難測的難題,林志煌提出“島鏈+岸鏈”一體設防的理念,將龍海海域劃分為港尾隆教和九龍江兩大區域,以水上聯合檢查站為支點、沿海岸線為防線,構建起海上、岸線、陸地三層處置區域。 快艇與無人機晝夜巡航,98個網格內1200名漁民組成“海上瞭望哨”,時刻注意著海面上的異常情況……這套智能防御系統讓走私分子無處遁形。 “數據是新時代的船槳。”林志煌在總結經驗時說道,目光中透露出對科技的重視。 今年3月,3艘涉私船剛進入雷達監測范圍,“海陸空聯勤”機制便高速運轉——海警艦艇精準攔截,7名嫌疑人在離岸500米處落網。高效處置的背后,是林志煌帶領團隊每日更新船舶數據,讓每個海防節點都成為精密齒輪。 智治聯防織就“平安網” 擔任海防大隊大隊長后,林志煌的“鐵腳板”依舊日復一日地踏遍每一寸海岸線。他堅持“上島必巡岸”,用腳步仔細校準地圖上的每一個坐標,并指導各岸線鄉鎮更新船舶、漁船民等基礎信息,新增采集出海口、漁排、灘涂等關鍵數據,為精準打擊涉海犯罪筑牢數據根基。 在基層工作中,林志煌善于“借勢發力”。他主導推行沿海岸線“網格化”管理,將屬地黨委和政府、群防隊伍、企業安保力量統籌整合,形成“人防+技防+聯防”立體管控網絡。針對船舶管理難題,他推出“人、船、場、企”四要素分類管控法,將全區725艘漁船納入電子檔案,實行“一船一碼”動態監管,讓每一艘漁船都有了專屬的“身份證”。 休漁期的漁港格外熱鬧,薌劇團的演出穿插著反走私橋段,老漁民陳阿伯看完直點頭:“走私害人害己,這戲比開會管用多了!”21場巡演下來,海防意識如同春雨般悄然融入漁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漁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潮水漲落間,玉枕島的燈塔始終明亮。當被問及10年堅守的意義,林志煌望著歸港的漁船笑言:“你聽,這馬達聲多踏實!” 從邊防軍人到海防警察,變的是制服顏色,不變的是守護海疆的赤子之心。165.9公里的江海岸線上,林志煌用青春譜就的平安樂章,正隨著潮聲不斷回響。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