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經授權直接搬運他人創作的短視頻引流,構成侵權!日前,泉州市洛江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涉及搬運短視頻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維護了短視頻創作者的合法權益。 案情回顧 王某開設“某朵”短視頻賬號,某文化傳媒公司為王某提供資金、技術等支持。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拍攝了幾百條優質短視頻,粉絲量高達500多萬。該賬號在某平臺發布的短視頻均為自主原創,依法享有著作權。某文化傳媒公司和王某約定雙方共同享有該賬號的所有權及相關知識產權。 2022年2月至2024年9月,陳某在另一平臺上冒充“朵某”賬號,擅自搬用“某朵”賬號發布的短視頻至該平臺,共計200多條,多條視頻觀看人次1萬以上,吸引12萬余名粉絲關注賬號,流量收益2000余元。 某文化傳媒公司和王某認為,陳某的行為侵犯了其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遂將陳某訴至洛江法院。 法院調解 賠償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費用 受理該案后,法院依法主持雙方調解,為雙方答疑釋法,促使陳某認識到自身行為存在侵權過錯,理應賠償。 考慮到涉案的賬號及上傳的相關視頻已下架,未對王某和某文化傳媒公司造成實際經濟損失,且陳某違法所得數額較小,目前無其他收入,經濟較困難,雙方當事人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互相諒解,最終達成一致協議,陳某賠償某文化傳媒公司、王某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費用合計6萬余元。 法官說法 此案中,某文化傳媒公司、王某在互聯網媒體平臺發布大量的“王某主播說車”的短視頻,短視頻拍攝內容、動作設計、語言編排、場景布局、運鏡及剪輯等均蘊含一定構思,該部分短視頻體現了創作者個性化思想的表達,屬于受《著作權法》保護的視聽作品。陳某未經授權,擅自注冊與“某朵”賬號表達內容近似的名稱及賬號,使用王某個人形象的截圖作為賬號頭像,并上傳了某文化傳媒公司、王某享有著作權的短視頻作品,將短視頻作品置于信息網絡中,使公眾能夠在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以下載、瀏覽或者其他方式獲得,侵害了某文化傳媒公司、王某相關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短視頻創作手法與傳播途徑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為獲取流量財富,“搬運工”和“剪刀手”層出不窮,盜版現象日益凸顯。作為網絡博主,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如需使用素材應獲得許可,或通過正規途徑委托他人進行創作,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避免侵權風險。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