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蹺少年》 王曉菊 著 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打開少兒小說《高蹺少年》,一開篇,心就被揪住了。嚴冬黑夜,異峰突起,剛出獄的家長拿出水果刀刺向他兒子的班主任,只因為老師支持這孩子學高蹺。這算哪門子仇和怨? 這是一個東北女子在透過現代語境下的非遺傳承寫困境少兒的成長,這是一個南方讀者在透過高蹺少年的喜怒哀樂管窺東北世界。“一煙袋鍋子下去,刨走了多情的小生扮演者秦樸”;“不著急走咱就嘮會兒唄!”作者的語言極富東北特色。而遼南高蹺鼓的術語更是信手拈來:“中蹺”“老?”“下腰、擺胯、前后空翻……”這些,都是我所想不出來的。因為我生活中并沒有如此表達習慣。可一旦讀到,卻又覺得那么生動形象,那么精準新奇。 許多鏡頭充滿童趣:“就這樣,周末,幾個‘農具式’高蹺小子跟在孫小寶的正宗高蹺后面,嘴里自打節奏,‘氣咚鏘、氣咚鏘……’穿過開滿紫色喇叭花的農田地,驚動了喝露水的綠螞蚱;蹭過清可見底的小河溝,嚇跑了石頭下的小白魚……”關于少年、關于校園,書中諸多細節生動鮮活。比如師生們在操場上玩捉影子游戲,“一個個學生在冬日暖陽下互相追逐著彼此的影子,仿佛學生多出了一倍”。這得益于作者的生活積淀,特別是教學實踐。作為小學教師,她有的是近距離的觀察和積累,在描述校園少兒題材時完全可以本色出鏡。這是我們這些遠離校園已數十年的俗人所嚴重欠缺的。 敘述者“我”是小學班主任,姓王,有個女兒。這些,都是作者自己的真實情況。“為了小寶不再膽怯自卑,我要做點兒什么。”而為了不讓刑滿出獄的家長再次犯下罪錯而連累小男孩,她更是用心良苦。“我”對身處困境的學生那揮之不去的溫情和關愛,情不自禁的引導和幫助,寫得質樸自然。 書中的王老師只知道關愛學生、專注教學,“才華夠,責任心強”,卻不怎么擅長人情世故。她年近五十,卻連怎么請人吃飯都不懂,更不知道校長家住哪里,還為了堅持不讓學生冒險坐悶罐車而不惜和校長吵架,連自己都覺得“長期和孩子打交道的小學老師,智商最高只有十四歲的水平”。這,可不就是“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那類“業務型傻瓜”嗎?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口氣讀完這本薄薄的少兒小說,如果說有什么不足,那就是還可以更多地從孩子而非大人的視角去著筆,個別細節還可以處理得更溫潤更含蓄一些。比如“獎勵一瓶冰紅茶”這節,“我的心立刻被酸楚和責任感填滿了,對這樣的孩子,能多一點兒愛護就多一點兒愛護,能少一點兒嫌棄就少一點兒嫌棄——這是個沒見過媽媽的孩子啊!”我更愿意只保留首尾兩句:“我的心立刻被酸楚和責任感填滿了。這是個沒見過媽媽的孩子啊!”如此足矣,此外無須說破,無聲勝有聲。 書中,當小寶所受的無端猜疑終于昭雪之后,師生倆的對話令人難忘—— 小寶說:“老師,我懂了。您一直教我們,對待越弱小的生命越要善良。” “對啊,愛它們就是愛我們自己。愛一只鳥不豐滿的翅膀,愛一朵花不完整地開放。” 是的,在愛的陽光下,即使母親出走、父親入獄、自身一度被視為“會偷東西”“愛打架”而受歧視、被孤立,也可以成長為優秀畢業生、技壓群英的非遺傳承人。播下關愛,收獲溫暖,請善待每一個生命。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