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警察藍”遇到“生態綠” ——惠安黃塘派出所筑牢基層治理與環境保護的雙重防線 在泉州次中心城市圈的生態新城鎮——惠安縣黃塘鎮,一片“警察藍”與“生態綠”交織的守護畫卷正徐徐展開。作為省級試點小城鎮,這里坐擁69.8平方公里的生態沃土,44.1%的森林覆蓋率讓綠意盎然,黃塘溪蜿蜒流淌,聚龍山麓草木蔥蘢。惠安縣公安局黃塘派出所,這座“一級公安派出所”兼社區警務工作規范省級聯系點,自2024年起,以“安民”五星級智慧警務室為支點,撬動生態警務與社區警務深度融合的杠桿,為這片生態寶地筑牢基層治理與環境保護的雙重防線。 織密生態安全“防護網” 黃塘溪的粼粼波光下,暗藏著破壞生態的暗流;聚龍山的茂密林海中,偶爾響起不和諧的伐木聲。惠安黃塘派出所深知,精準打擊是守護生態的“第一防線”。他們充分發揮社區警務“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構建“情報導偵”實戰體系。民警化身“生態偵察兵”,深入重點水域、林區和礦山,像獵手般捕捉違法犯罪的蛛絲馬跡。 “誒,這塊地是什么時候被誰挖空了?挖空了是要做什么呢?”2024年11月,該所社區民警下鄉走訪時發現,下坂村山門坑自然村一處空地植被、沙土被挖空。經核查,該區域并無施工項目,民警立即上報。該所發揮“兩隊一室”功能,綜合指揮室調取公共視頻,社區警務隊走訪調查,案件辦理隊跟進取證,迅速抓獲犯罪嫌疑人鄭某民。經查,鄭某民未經批準,以土地平整為由非法采礦,目前已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在打擊生態犯罪的戰場上,黃塘派出所并非“單打獨斗”。他們與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簽訂警務協作協議,建立起“情報共享、問題聯治、案件聯辦”的常態化機制。每月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互通涉林涉湖案件線索;每季度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對重點區域進行“拉網式”清查。這種“攥指成拳”的協作模式,讓生態保護從“公安獨唱”變為“部門合唱”。 構建生態守護“共同體” 走進惠安縣黃塘鎮聚龍小鎮,“河湖長+警長”“林長+警長”的公示牌格外醒目。牌上不僅有責任人的姓名、電話,還標注著責任區域和管護目標。這是黃塘派出所推動生態警務融入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該所將警務網格與生態網格“雙網融合”,每個網格明確一名民警擔任“生態警長”,與河湖長、林長形成“三位一體”的管護體系。 清晨六點,護林員老陳背著巡護包出發了。他的手機里下載了“生態警務APP”,沿途發現的每一處隱患都能實時上傳。在聚龍山腳下,他遇到了正在巡邏的民警小張,兩人結伴而行,仔細檢查防火隔離帶的狀態。像這樣的聯合巡防,每天都在黃塘鎮的山水間上演。60名民警輔警、護林員、網格員等組成的生態警務團隊,分成若干小組,穿梭于山林河道之間,開展防火巡查、水質監測、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工作。 這種“網格覆蓋、責任到人、聯動處置”的模式,讓生態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實現了問題“發現早、處置快、解決好”。 打造生態管控“智慧眼” 在黃塘派出所的指揮中心,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實時顯示著全鎮的生態監控畫面。無人機操作手小朱正操控一架無人機,對黃塘溪流域進行高空巡查。 “看,那個灘涂上有幾個人影,放大看看。”隨著鏡頭拉近,畫面中出現了幾名正在垂釣的市民。小朱通過無人機喊話功能提醒:“這里是飲用水源保護區,禁止垂釣,請盡快離開!”聽到警示,垂釣者紛紛收拾釣具離去。 科技的力量,讓生態管控如虎添翼。黃塘派出所將智慧警務融入生態治理,構建起“空天地”一體化監控體系:無人機負責高空巡查,填補人力巡防的盲區;視頻監控覆蓋重點水域和林區,實現24小時不間斷值守;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水質、火情等數據,一旦觸發預警,系統自動推送信息至責任民警。 從“人眼巡查”到“智能監測”,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警”,科技賦能讓生態保護實現質的飛躍。如今,惠安黃塘的青山綠水間,科技的力量正化作無形屏障,守護著一方生態安全。 培育生態保護“心力量” “大家知道嗎?非法捕撈野生魚類可能觸犯刑法……”在警民懇談會上,黃塘派出所民警小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生態保護法律知識。臺下的村民圍坐在一起,不時提問交流。這樣的場景,每月都會在黃塘鎮的各個村落上演。 黃塘派出所將生態宣傳融入“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通過警民懇談會、法制講座等形式,讓生態保護理念走進千家萬戶。為了讓宣傳更接地氣,民警還自編了“生態保護順口溜”:“山林河湖是寶藏,破壞生態要遭殃;垃圾分類莫亂扔,綠色生活才健康……”這些朗朗上口的語句,被制作成宣傳海報張貼在村口、社區,印在環保購物袋上發放給村民。 今年以來,該所已開展生態宣傳活動8場次,發放資料300余份,張貼標語50余條,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