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臨就業季,某出租屋內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被告人張某盯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將剛在校園為學生辦理的4000余張手機卡批量導入第三方平臺,在平臺上注冊大量APP賬號并出售。 “當時,每注冊并出售一個APP賬號就能獲利5-40元,這些信息就像流水線上的零件被反復倒賣。”承辦檢察官在卷宗里標注的這句話,揭開了這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的序幕。這起涉案金額高達87萬元的案件,敲響了建寧檢察機關守護公民信息安全的戰鼓。 利劍出鞘 刑事附帶民事的法治重拳 2023年6月,被告人饒某自行聯系當地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公司的工作人員到昆明藝術職業學院、航空旅游學院等學校為學生辦理手機卡,手機卡辦理后未直接交給學生,而是被饒某以“銷三無”等為借口收集,后提供給被告人張某使用。張某收到手機卡后,在第三方平臺上注冊大量APP賬號并出售,使用完畢后再發還給學生。 “這些手機卡就像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在法庭質證環節,公訴人展示的物證觸目驚心:成箱的實名手機卡、“貓池”(基于電話的一種擴充設備,可集群插卡,并模擬手機收發短信)、數萬條被破解的驗證碼信息。被告人饒某聯系移動、聯通的工作人員收購手機卡,張某則搭建技術團隊在第三方平臺大量注冊APP并出售,兩人形成“采銷用”黑產鏈條。 案件辦理過程中,建寧縣檢察院創新采用“刑民雙追責”模式。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公益訴訟檢察團隊精準核算公益損害賠償標準,最終追繳損害賠償金40余萬元。 “我們不僅要讓違法者付出代價,更要讓受損的公共利益得到實質修復。”副檢察長寧紹榮在案件研討會上強調。 未雨綢繆 政務公開中的“安全衛士” 2024年盛夏,一場特殊的“體檢”在翠綠的山鄉展開。公益訴訟團隊舉著相機,在38℃高溫下穿梭于各村公示欄前。鏡頭里,某鄉村務公開欄中粘貼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分配明細表名單中的身份證號碼完整可見,惠民生態林補償發放情況表里的銀行賬號未作任何處理。 “這些‘透明’的公示就像敞開的保險柜。”建寧縣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寧紹榮形容說。2024年8月,該院召開為期兩個月的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并向相關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要求其對轄區內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分配等相關個人信息公開進行全面排查。同時,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學習宣傳教育,嚴防履行職責過程中泄露公民個人信息,切實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經過兩個月的專項治理,各鄉鎮依法履行職責,全面摸排轄區信息公開涉及泄露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風險,并及時對未采取去標識化或者隱匿化處理的情形進行整改,消除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等風險隱患。 更深遠的變化發生在制度層面。“如今走進各鄉鎮,看著陽光公示欄,我們感受到鄉鎮工作人員對信息公開內容的嚴格審查,也感受到他們加大了開展個人信息保護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既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權,又全力保護了公民個人信息不受侵害。”承辦檢察官如是說。 潤物無聲 普法路上的“數字護衛隊” 從雷霆出擊斬斷黑灰產業鏈,到繡花功夫筑牢制度防火墻,再到春風化雨培育法治新生態,建寧縣檢察院綜合履職、守護個人信息安全的“三重奏鳴曲”仍在續寫。 “阿婆,快遞單要這樣撕碎。” “大哥,掃碼領雞蛋可能會泄露信息。” 三下鄉期間,身著“檢察藍”的普法小分隊乘著濉溪鎮圩日集市的“東風”,手拿圖文并茂的《個人信息保護手冊》,向往來村民演示“信息防護七步法”,并用“荷塘密碼”比喻公民信息、用“籬笆理論”等鄉土話語解讀法律。 今年2月開學季,檢察干警在“法治進校園”活動中播放真實案例改編的微電影。影片中,高中生因出租微信賬號卷入信息犯罪的情節,讓兩千多名師生深受震撼。互動課堂上,孩子們用畫筆描繪“信息防護盾牌”,稚嫩的筆觸勾勒出法治的種子。 暮色中的檢察干警們仍在研討《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規范》,政務服務中心的智能終端閃爍著綠色數據流,校園里的學生哼唱著自編的“信息防護拍手歌”——這幅動靜相宜的法治畫卷,正是新時代檢察機關守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生動注腳。 閩江源頭,青山巍巍。在數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基層檢察官用法治匠心編織的防護網,正默默守護著萬千百姓的“數字家園”。這既是莊嚴的司法承諾,更是溫暖的時代答案。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