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1日清晨,正逢端午節,壽寧縣公安局芹洋派出所民警帶著糯米粽和水果走訪溪源村老姚家。推開半掩的木門,院里的絲瓜藤順著竹架攀爬,灶臺飄出白粥的香氣,與記憶中冷清破敗的場景截然不同。見到熟悉的身影,正在晾曬艾草的老姚快步迎上前:“快進屋!我腌的咸鴨蛋剛好能吃了!” 去年此時,老姚還是個孤苦無依的無戶老人。如今,在芹洋派出所“民警+民政+N”主動救助模式的幫扶下,老姚不僅解決了黑戶難題,還成為五保戶,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4年6月,芹洋派出所民警在溪源村入戶走訪時,聽村民談到一位來此定居已久的“老范”生活困難。民警隨即前往“老范”家中了解情況,這才得知“老范”本名姓姚,年逾花甲,30多年前獨自從四川到福建,自此與家中斷了聯系。多年來,老姚始終孑然一身,無兒無女,在本地也沒有任何依靠,平日里僅靠干點農活維持生計,生活狀況頗為清苦。 獲悉情況后,該所民警立即啟動“民警+民政+N”主動救助工作機制,將老姚作為潛在困難對象向芹洋鄉民政辦報送。民政辦工作人員遂前往老姚家中核實情況,在確認老姚符合社會救助條件,準備為其辦理低保申請時,卻發現老姚系“黑戶”人員,無法享受國家救助保障。 “我們經詳細了解得知,老姚定居福建后,因長期未參與戶籍地戶籍信息更新,其原籍戶口已被注銷。按照當前政策,老姚需返回四川原籍地恢復戶口,但他年逾六旬、生活困窘,往返路費和奔波精力均超出其承受能力。”芹洋派出所所長吳學平說道。在經多方核實后,警方又確認老姚家中僅剩一個姐姐存世,而老姚也明確表示不愿再回四川。 如何解決老姚戶口難題,讓其老有所依?秉持著“群眾之事無小事”的理念,芹洋派出所決定迎難而上,為老姚尋找一條便捷可行的落戶之路。民警迅速展開核查工作,并向老姚四川原籍派出所發函說明情況。考慮到老姚的特殊困難,芹洋派出所與四川警方建立跨省協作機制,通過線上核查戶籍底冊、聯系其親屬佐證等方式,歷時2個月零3天成功核實身份信息。最終,老姚“足不出戶”便恢復了戶口。與此同時,民警聯合民政工作人員為其同步辦理五保戶申請手續,并協調鄉政府為其安排了一處安居房,配備基礎生活家具,徹底解決老姚的居住難題。“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如今,這句話成了老姚常掛在嘴邊的話語。 老姚的“新生”,正是“民警+民政+N”主動救助模式的一個生動縮影。2024年,壽寧縣召開社會救助“民警+民政+N”新模式推廣部署大會。此后,芹洋派出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落實《推廣“民警+民政+ N”主動救助模式的工作方案》,發揮各部門協同優勢,構建長效機制,推動社會救助工作高效、有序開展。 “‘民警+民政+N’模式整合了民政系統、公安民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及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利用他們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結合上門走訪、慰問和日常巡查,主動發現、核查并救助疑似困難群眾。”吳學平介紹道。工作中,民警充分發揮“鐵腳板”精神,深入群眾家中,一旦發現因病、因殘、因學、缺勞力或收入低等導致生活困難的群眾,立即啟動救助響應程序。考慮到部分村居地勢復雜,特殊人群出行不便,芹洋派出所還以村為單位建立“民警+民政+N”微信服務群98個,通過“主動警務”搭建個案服務網絡,精準幫扶困難群眾,做到發現一個、幫扶一個、解決一個,切實提升社會救助的精準度。同時,借助“智理廊鄉”網格化數字化平臺,民警將走訪中發現的疑似困難群眾信息上傳系統,以便及時識別,并向相關部門預警,形成救助服務閉環。 這一主動救助模式實現多部門協調聯動,各部門“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完善了“困難有人尋、發現有人幫、救助有路徑”的幫扶渠道,確保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補盡補、應救盡救”,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