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群眾工作,不能硬邦邦地把法條搬出來,我們要站在群眾的立場去聽,去看,去想。”日前,莆田黃石派出所社區民警汪長報如是說。 木蘭溪畔的晨霧還沒散盡,汪長報的電動車已碾碎露珠駛入村道。這個從皖東農村走出來的軍轉民警,身邊總挎著一個磨得發亮的軍用公文包——那是他從部隊帶回來的“老伙計”,里面分門別類:一沓沓調解協議樣本、流動人口登記簿、各類告知書……而在最順手的位置,總放著幾包煙、保溫水壺。在莆田沿海密集的民居里穿梭,這個沉甸甸的包成了他的“移動辦公室”。 早上8時7分,他站在荔城區黃石鎮鳳山村那棵歪脖子龍眼樹下,斑駁的樹影間,兩戶人家的爭吵聲像炸開的炮仗。“阿報,你看看,她家的枝杈都伸到我家空調外機上了。”張伯舉著晾衣叉,叉尖戳著枝頭青黃的龍眼花。 對面的李嬸攥著竹掃帚,掃把穗子簌簌發抖:“你家空調外機吹出來的熱風把我這邊的樹杈吹黃了,我還沒跟你算賬呢。” 汪長報摘下警帽,露出寸頭間幾縷灰白。他掏出藏藍色筆記本,頁腳卷得像曬蔫的菜葉。“老哥,您家空調外機離李嬸家圍墻距離10厘米,龍眼樹枝干水平延伸1.3米,垂直投影覆蓋3平方米……”他展開皮尺抵住墻縫,突然頓了頓,皖東口音打了個轉說道:“老哥,你孩子在外面事業發展不錯吧,我看你這房子裝修得可真敞亮啊。”話匣一打開,張伯聊起家人,神情舒展了許多。汪長報趁機說:“你看這一家子事業有成,平安健康,日子過得多好,咱就不跟樹杈這點小事計較了。我一會兒勸勸鄰居把樹枝修剪修剪,你看你這空調外機的確也把人家龍眼樹給吹黃了不是?” 樹影搖晃,巷子里飄著龍眼花的清香。汪長報蹲在村道旁,指尖的筆在調解書上摩挲,鄰里間爭吵不休的恩怨就此和解。忽然褲兜震動,是工業園區保安的電話。他看了眼表,9時15分,該去處理那起勞資糾紛了。 走進廠區,20幾個灰頭土臉的工人圍著包工頭,安全帽在水泥地上砸出悶響。 “汪警官,他們堵著不讓運材料。”經理抹著油汗往他身后躲。領頭的工人脖子上青筋暴起:“工資拖欠了3個月了,今天不結賬,流水線都別想動。” 汪長報不慌不忙掏出個磨得發亮的保溫水壺,擰開蓋遞過去說:“貴州來的?我安徽的。”見對方愣住,他晃了晃水壺,“嘗嘗,皖北的野茶,苦得跟你們山里的老樹茶有得一拼。”說話間,信任感在工人心中油然而生。若有需要,他還會掏出煙,自然地遞上一根,煙火明滅間,距離更近了。工人情緒穩定后,汪長報找工廠負責人單獨談話:“我知道你們也難,但是工人的權益還是要保障的。”說著,他熟練地從包里抽出常備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以法釋理。整個調解過程,汪長報秉持著公平公正、依法依規的原則,充分考慮工人的急切需求和公司的實際情況,積極尋找雙方利益平衡點,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案,引導雙方互諒互讓。 夕陽西沉時,廠區的探照燈亮起來。汪長報在流水線旁填寫調解書。夏日的廠房酷熱難耐,近10個小時的調解工作,最終讓雙方達成和解協議。此時,汪長報突然發現,有時候“外地民警”這個身份,也能為調解工作加分。 夜色漸濃,社區辦公室的燈光映照著汪長報專注的身影。他將今日兩份沉甸甸的調解書仔細歸入臺賬。目光掃過工位旁貼滿圖釘的轄區平面圖——紅色標記著獨居老人的牽掛,藍色標注著幫教對象的情況,在攤開的筆記本上,他寫下明日走訪的計劃。 斑駁的筆記本和閃爍的群聊,默默記錄下一位異鄉民警把他鄉變吾鄉的日日夜夜。村口的龍眼樹年復一年開著細碎的花,那個帶著皖東口音的社區民警,始終用溫情調和人心——因為在他心里,每一盞點亮的燈火,都是值得守護的故鄉。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