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實干破局 以擔當作為 ——屏南法院從薄弱到爭先的司法變革之路 “‘案多人少’矛盾突出,人才外流嚴重,隊伍建設、審判質效、基礎建設等方面困難重重……”這些積弊如同沉重的枷鎖,2024年年初,屏南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為全國首批相對薄弱基層法院之一。 實現“逆襲”該從何入手,在“脫薄爭先”的路上跑出“加速度”?“我們要正視問題,將‘薄弱項’逐個轉化為‘突破點’,馬上改變現狀。”在屏南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繆義文看來,問題清單本身便是破局密碼。 一年來,屏南法院緊盯基礎保障薄弱問題,搶抓機遇、聯動攻堅,圍繞審判質效薄弱環節,創新優化工作機制,推動審判質效穩步提升,終于成功“脫胎換骨”。 上級法院不當“甩手掌柜”也給屏南法院注入了“強心劑”,定薄之初,從最高人民法院到福建高院再到寧德中院,調研組直接下沉,多次深入實地指導,如同一場及時雨,為屏南法院“脫薄”工作開出“良方”,提振了信心。 既要補短板,又要提質效,破題之鑰在機制創新。“我們優化升級‘司法夜調’便民利民黨建品牌,組織黨員法官、法官助理深度參與,有效提升先行調解成功率。”繆義文介紹道。 這一創新舉措很快在實踐中顯現成效。 “真的非常感謝調解員和法院的幫助。”鄭某嫦通過手語表達感激之情。 原來,2020年11月,想自己做點小生意的鄭某嫦向屏南縣信用社借款2萬元,約定2022年11月還款。創業失敗后,她只能靠打零工維持生計,而她的配偶鄭某興則存在智力障礙,兩人都是低保戶,無力償還貸款。信用社多次催收未果,將她訴至屏南法院。 受理此案后,法院將這起案件委派給特邀調解員張自敦進行調解。張自敦第一時間電話聯系,卻發現溝通受阻——電話那頭的鄭某嫦是聾啞人。為了方便溝通,張自敦主動添加了鄭某嫦微信。 “我愿意還錢,但我們確實有困難。”在屏南矛調中心的調解室內,鄭某嫦用手語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考慮到鄭某嫦白天打零工,輪值法官和張自敦利用夜間時間組織調解,最終,信用社同意減免部分罰息和復利,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這起“無聲”的糾紛,得到圓滿解決。 繆義文告訴記者:“2024年,屏南法院在脫薄工作中,通過該機制共成功調解案件602件,調解成功總金額1287.07萬元。”此外,屏南法院在總結經驗基礎上,對“法官+半月談”宣講課件進行優化、對宣講方式進行拓展,采取“普法+巡回審判”相結合的方式,將庭審現場“搬”進鄉村,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法治意識。 薄弱法院的脫薄核心在于“人”。如何激發干警的內生動力,讓干警從“要我脫薄”轉變成“我要爭先”?屏南法院強化崗位練兵,健全完善“傳幫帶”工作機制,常態化開展“崗位能手”和“流動紅旗”爭創活動,大興調查研究,搭建“評法沙龍”平臺,推動形成創先爭優、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2024年,屏南法院干警撰寫論文、案例16篇,其中1篇入選中國法院年度案例,2篇論文獲省級獎項。 此外,以脫薄為契機,屏南法院緊盯人才短缺薄弱點,通過上級法院選派、本院提任、招錄、調入等方式充實領導班子,增添新生力量。 “2024年,在省、市、縣委及上級法院關心支持下,增加中央政法專項編制1個,交流、提任分管日常工作副院長、副院長各1名,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2名;遴選員額法官8名,招錄公務員5名;交流、提任、晉級干警10名。”說到這里,繆義文發自內心的高興,全院上下眾志成城,鉚足了勁要打好翻身仗。 斗志、理念、隊伍有了,下一步就是提升業務能力。屏南法院法官年人均辦案多年位居寧德市基層法院前列,但是辦案質效指標存在短板弱項。 該如何著手破題?要想抓住審執質效提升的“牛鼻子”,關鍵在做深做實審判管理上。 于是,一周一分析,一月一會商,屏南法院建立審管、立案、審判、執行多部門常態化會商機制,壓實院庭長審判監督職責,出臺閱核規定,加強疑難案件集體研討,落實發回、改判案件分析通報和隨案評查機制,針對屏南縣金融糾紛多發,落實推進“賦強公證”及“調解+公證”新機制,切實降低先行調解成功法律文書申請執行率。 執行難是薄弱法院的共性挑戰。面對被執行人規避執行藏匿車輛的“困境”,屏南法院聯合縣公安局出臺《進一步深化聯動執行工作的意見(試行)》,在查控被執行人、查扣車輛、查處拒執犯罪 、維持執行現場秩序等6個方面建立協作機制,“執行+公安”加速權益兌現。 “脫薄爭先”工作開展以來,屏南法院審判執行各條線業務水平明顯提高,民事裁判申請執行率同比下降43.58%,首執案件終本率同比下降12.14%,先行調解成功法律文書申請執行率同比下降9.46%,多項審判質效指標優于全省平均水平,司法公信力和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實干是最有效的擔當,以問題為導向,以人民為中心,“薄弱”終可變“跳板”。正如福建省人大代表陸盛彪所言:“脫薄工作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未來,屏南法院將繼續鞏固“脫薄爭先”成果,推進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