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十大最美村鎮”,一個個閃光的國字號榮譽讓有著800余年歷史的培田古村落聲名鵲起。這里以30幢明清民居、21座祠堂和千米古街構成“民間故宮”般的建筑群,其風火墻與木雕窗花承載著客家人的生活記憶。 然而,這片作為國家文物局文物消防安全百項工程和文物消防安全專項規劃編制試點的活態遺產,因建筑密度高、電線老化、敷設不規范等問題,消防隱患如懸頂之劍。2021年8月以來,連城縣政府爭取專項資金1500萬元,組織文旅、消防、應急管理等部門,以“人防+技防+制度防”三位一體模式,全力筑起古村落安全防護屏障。 制度先行 從責任清單到閉環管理 火災一直是古城鎮、古村寨和文物建筑最大的危險,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火燒連營”,損失無法估量。連城縣政府將文物消防安全納入鄉鎮“一把手”考核,簽訂《文物安全目標責任書》,實行文物安全層級“屬地管理”原則,建立“縣—鎮—村—戶”四級責任鏈:縣文旅局牽頭細化責任分工,建立文物保護單位責任公示牌;鄉鎮每月組織聯合檢查,村委會與村民簽訂承諾,形成“發現隱患—限期整改—復查銷號”閉環管理。 針對在古村落居住的村民,連城縣消防救援大隊指導工作站創新“消防互助小組”機制:每10戶組成一組,推選懂消防知識的村民擔任組長,負責督促用火用電安全;制定消防設施分布圖,明確每棟建筑消防安全聯系人及方式;將宣和鎮專職消防隊員與培田村、古村落人員進行整合,在傳統古村落培田設立專門的管理隊伍,利用基層消防監管平臺開展網格員排查治理,及時消除火災隱患。 “每家每戶都是防火責任人!”培田古村落工作站站長指著墻上的《消防責任網格圖》介紹,全村按街巷劃分為5個網格,每個網格設1名巡查員,每日記錄電氣線路、可燃物堆放等隱患。 科技賦能 古建筑里的“智慧哨兵” 走進培田古村,梁架下不起眼的裝置正是智能報警器。“一旦煙霧濃度超過閾值,系統推送報警到管理站和村干部手機。”鄉鎮消防安全負責人表示。目前全村30幢大宅、21座祠堂等均已安裝智能傳感器,與消防監控中心的大屏聯網,形成“秒級響應”預警網絡。 更關鍵的是電氣安全改造。古村落原有線路多為20世紀布設的鋁芯線,現全部更換為穿管阻燃銅線。去年8月,系統預警線路溫度異常。巡查員迅速趕到場,發現是老鼠咬壞了電線絕緣層。 “原本電線基本裸露在外,混亂且存在極大安全隱患,自電氣線路工程改造完成后,如今晚上睡覺安心多了。”文物點負責人笑著說。 “古村落建筑消防工程建設主要分室外和室內兩大塊,室內有電氣改造工程、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急疏散系統、智慧消防系統等四個部分。室外包含消防管網的布置,以及室外消防栓的安置,還有弱電管道鋪設工程。目前已完成建筑工程建設共計投入1190萬元。”縣文物保護中心田主任說。 文化浸潤 讓防火成為生活基因 “小心火燭……”每晚7點,培田古街傳來更夫敲梆聲,這一傳統習俗如今被賦予新內涵:更夫手持電子巡更棒,在提醒防火的同時記錄巡查軌跡。工作站還將消防知識融入客家山歌,組織村民自編《防火謠》:“柴草莫堆屋檐下,蚊香要放鐵盤里……” 針對村里留守老人,微型消防站隊員和志愿者用客家方言制作漫畫手冊,在祠堂開設“消防夜校”,手把手教用滅火器。微型消防站落實每日防火巡查,不定時深入各家各戶加強巡邏,設置觀察臺,恢復清末時的習俗,每晚10點敲鑼,讓村民小心火燭,提醒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防范火災意識。如今,古村里的老人主動當起“防火巡查員”,看見游客抽煙就會上前勸阻,注意防火標語到處可見。 針對古村落消防車輛無法進入的實際情況,宣和鎮政府采購小型消防車,成立消防志愿隊伍,通過線上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線下圩日擺攤、進村入戶等方式,多形式開展文物保護宣傳活動,不斷增強群眾保護意識,激發民眾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積極性。 固本培元 提升古村“自防自愈”能力 培田古村的消防智慧,還體現在對傳統防火智慧的現代轉化。明清時期建造的“防火墻”被修繕加固,形成天然防火分區;古街兩側的池塘、水圳被清淤擴容,化身天然消防水池,微型消防站配備的手抬機動泵可隨時抽水滅火。 “1994年古建筑都閫府發生火災時,只能靠古街上的水源救火,加上又是木房子,水源不夠,只好看著燒,很心痛,也沒辦法。”吳載安是土生土長的培田村人,見證了古村數十年的變遷。2015年底,培田古村組建了微型消防站,隊員由古村管理站職工、村干部組成。微型消防站雖小但“五臟俱全”,在十幾平方米區域內,基本消防器材一應俱全。 2017年3月1日,培田古村一棟國家級文物古建筑單位——“八四公祠”發生火災,由于撲救及時,大火在5分鐘內被撲滅,而成功撲滅大火的正是古村內的微型消防站。當時,現場指揮員果斷命令消防隊員推著一具推車式滅火器及8具手提式滅火器對著明火進行噴射撲救,不到5分鐘明火就被撲滅。 現場目擊村民說:“發生火災原因是村民香燭使用不慎,幸虧村內有個消防站,撲救及時,不等報警,就撲滅了火點,之前聽說微型消防站可3分鐘到場撲救初期火災的效果,這回是見證到了。” 如今的培田古村,防火意識如同雕梁畫棟般融入建筑肌理,讓800余年的文化脈絡在安全的薪火中永續傳承。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