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曦微露,山抹微云。偕同三五位愛好徒步登山的朋友,前往文人墨客稱可以“枕海聽濤”之閩南東山最高峰蘇峰山,做一名“攀登者”。這里,是植物的王國、美景的館藏、清醒的殿堂…… 綠,是這方山體的底蘊,但可不是孤陋寡聞的咱,想象的那么淺薄與單一。 我們一行人在灌滿了氧氣的山道中,沿著“健走中國”步行道的登山石階向蘇峰山頂峰上行,一會兒便被淹沒于綠海之中,盡如那綠波之間的“游魚”,“逆流”而上。 剛進山道,正在商議如何規劃行走線路之際,便與一陣急雨不期而遇,一位朋友不用抬頭望天,一下子就出口道:“勿需驚慌,當你‘就在此山中’,與一場及時雨遭遇之時,大可不必懊悔,這雨一定來得豪爽去得干脆,因為啊,這是‘沾衣欲濕杏花雨’的季節里,海島性氣候給你的一個溫馨的提醒。”可以說是這座海島春天里的一曲天籟,一番洗禮,一道醍醐灌頂。 雨珠敲打石階的那一滴滴,像是山神在逐一清點四季變換的年輪。而我們這群“登攀者”在綠浪中跋涉,登山杖撥開的不僅是橫生的藤蔓,還有喧囂生活的層層迷霧。 此時,正在四處張望的我,看到在一處向外突起的崖壁間,一株墨綠色的草,迎著輝光,撐開茂盛葉子,搖曳多姿,吮吸著春光。不過從我的角度看去,感覺有點懸,看似風度翩翩,似乎搖搖欲墜。 “那是一株常見于山中的普通野生花草,民間稱之為石蘭。”一位友人見我對此植株看得如此專注,但眼神似乎有些飄忽,特地湊了過來講解道,它的根雖然是肉質類根系,卻能夠順著石頭的縫隙,緊緊地將石頭抱住,讓自己的身軀,仰仗著石頭的這一“靠山”,頑強生長;而且它的“居所地”,一定有著肥沃的土壤做底播,那些被時光熬煮而成肥料的腐敗樹木、葉子,化為它滋長的原料;石蘭那個生長的處所,向陽潮濕溫潤,這就是植物野性天然之大本事。 友人的一番寬慰,雖然解除了我的疑慮,但它那隨風飄舞的身姿,確實讓人有些揪心——一旦這穿凌風再猛烈些,將它連根拔起那可不就是…… “‘一歲一枯榮’而已。再說,石蘭所處的位置,向陽,背風,別為它憂心忡忡了。”友人說。 人生拿來非凡大幕,小草未必卑微。順著友人的話意,我不禁如此想來。就像夏衍先生在《種子的力》一文中所道:沒有一個人把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的確誰都比不上。這種力是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 我沒有“穿越”的本事,不能與植物進行時空對話,但卻能夠運籌有限的知識與認知,加一點設想的作料滑移:假設你的人生,就如這株懸崖邊上野花草的生存空間那樣,你會如何看待這種境遇? 這株野生花草,真值得我等佩服,盡管僅是孱弱的身子,也依然盡力爭取獲得春暉,贏得自我生命的盎然與傲然。我忽然意識到,我們與這株野草何其相似:它用柔軟的根系雕刻堅硬的山體,我們用執著的步履丈量生命的維度。 雨不知何時停了,云霧中漏下一線天光,正巧落在石蘭的葉尖,仿佛給這人們看似卑微的生命加冕。 人行春山眼眶窄,目睹風物漸清醒。或許這就是山行的真諦:有人試圖征服高度,有人在丈量內心,而我們都在風雨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心境寧謐之處…… 在人生的這一山行道中,不正像我等春山行那樣的過程嗎?先被“澆”醒,而受“喚”醒,再被“清”醒。再回首峰回路轉的蘇峰山,我不禁如此細細品味。 一座山,綠也罷,景也罷,物也罷,不外形形色色;數個人,眼也然,身也然,腦也然,僅是猜猜想想。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