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風與發(fā),冷泉與舌,流云與眼,松濤與耳,他們等著,在神秘的時間的兩端等著,等著相遇的一剎,一旦相遇,就不一樣了,永遠不一樣了。”今讀張曉風先生散文《遇》中這句生動的描述,讓我不由想起先生日前參加“春潮與曉風的約會”文學交流活動的情景,意猶未盡。 當春潮漲平了海峽,曉風吹拂發(fā)梢,清泉滋潤舌尖,云嵐掠過眼眸,松濤彌漫耳畔,這些,都是為邂逅做精心鋪陳的伏筆,而這伏筆,原是為啟程而設的召喚。 這召喚,竟在今年春夏交替期的小滿時節(jié)應驗了。曉風二字,不期然牽出一段佳話:年逾八秩的張曉風先生翩然跨越海峽,來閩參加榕城與平潭的文化交流活動。 行者如風,惠風和暢。張曉風先生多次往來于大陸和臺灣之間,參與兩岸文學活動,舉辦講座、分享創(chuàng)作心得,鼓勵青年一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她以一支靈動的筆,架起了兩岸文學交流的橋梁。她用文字探尋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在她的散文中,常能窺見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挖掘與歌頌。從古老的詩詞歌賦到民間傳說,以細膩的筆觸,將那些沉淀在歲月深處的文化瑰寶一一展現(xiàn),讓兩岸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其實,張曉風先生《遇》中字里行間的風與濤,恰似閩臺兩岸文化在海峽間不可分割的源遠流長關系。 張曉風先生是臺灣著名散文家,我很敬佩先生孜孜不倦地耕耘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與敏銳的觀察力。那日,在福建省文學院的首場講座中,張曉風先生的演講,仿如一陣帶著文化馨香的風,拂過心田,讓我沉醉其中。 先生講述《箜篌引》,介紹的韓國民間故事,在歷史的霧靄中顯出別樣輪廓。狂夫披發(fā)亂流而渡,妻子的悲切呼號與之相隨而亡。因無名氏的文字記錄,成了韓國的民歌,而因彼時韓國沒有文字,又留存于中國的古樂府記載之中。我恍然,古樂府中記載此詩,是因中國文字的包容與傳承之力,早在彼時,世界華文便已現(xiàn)雛形。這文字,如古老的根脈,深深扎入歷史土壤,又枝繁葉茂,讓不同的文化枝丫得以依附,在時光中生長、流傳。 古樂府里的《敕勒歌》《越人歌》,還有那富有傳奇色彩故事的神仙形象,以及張旭、徐渭等古代文化名人,都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河中的奇葩璀璨明珠。張曉風先生的講述,讓這些詩歌不再是書本上靜默的文字,而化作有血有肉的靈魂,訴說著先輩們對天地、生活、愛恨的感悟。先生提及的這些,提醒我們,不能以貌取人,要以愛與寬容之心看待世間萬物。這些故事,讓我們明白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深厚與魅力,也讓我們懂得,文化在交流中傳承,于傳承中綻放光彩。 次日,張曉風先生首次來到平潭,參加“春潮與曉風的約會”——2025平潭國際旅游島筆會,與福建各地作家相聚嵐島,共話兩岸文化血脈相連的深厚情誼。先生深有感觸地說,其實,兩岸的文化背景極為相似。就拿福建來說,這里不僅地理位置上與臺灣相近,語言和文化上也有諸多共通點。無論是說普通話還是閩南話,兩地民眾都能溝通得非常順暢。 文字如風,言表心志。張曉風先生像一位文化傳播的使者,帶著對文化的熱愛與敬畏,在兩岸間播撒文化的種子,讓中華民族的文化之花在海峽兩岸燦然綻放,讓同根同源的文化紐帶愈發(fā)牢固,使兩岸在文化交流中不斷增進共識與親情,共同守護和傳承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短暫4天的平潭筆會交流活動,先生走上了平潭圖書館、福建信息技術(shù)學院講臺,觀覽了殼丘頭遺址博物館、北部生態(tài)廊道、68海里景區(qū)等地,讓她對這里的人文風物留下了深刻印象。“平潭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地方,有山也有海,更有獨特的漁家生活方式,讓人過目難忘。”先生談及平潭行程語調(diào)柔軟溫潤,還深情題詞寄語“愿平潭能一直擁有好山好水好風景和好人。” 春潮涌動,曉風不息。海峽的風,吹動著不同年齡、不同來路的人,也吹動著不同時空的故事在平潭島嶼上交匯、融合。 “只有你付出代價愛過的,你才會對之有情珍惜,我開始相信這片泥土里,因為有愛而開始美麗……” 這歌曲是我于2019年春節(jié)除夕夜,參加老家平潭國彩村舉辦的“海峽同樂一家親”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中,欣賞到由臺灣島“風中旅行”文創(chuàng)團隊演繹的《因愛而美麗》的節(jié)目。他們精彩的表演,贏得全場村民的熱烈掌聲。 在這次筆會上,我遇到了來自臺灣屏東縣的青年臺胞李俊宏先生,交談中得知他經(jīng)常參加平潭作家協(xié)會組織的文學活動。他還回憶起2007年入圍第三屆臺灣地區(qū)臺北縣文學獎的新詩優(yōu)選獎項,在頒獎會上榮幸得到張曉風先生為自己頒獎,并請先生簽名的情景。 記得有位作家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的重逢。李俊宏先生意想不到過了18年,竟然在平潭與先生邂逅,這與張曉風先生筆下“在神秘時間兩端等著”的意境悄然重疊。 春潮如約,曉風拂過處,皆似故人歸來。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wǎng)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福建最權(quán)威的法律門戶網(wǎng)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quán)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