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音”解紛添“楓”韻 ——寧化法院巧用客家方言促和諧 寧化作為客家祖地,客家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寧化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客家方言融入多元解紛工作中,通過鄉音潤心、俚語釋法,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新活力。 “土話”破冰 搭建情感“連心橋” 自2023年1月以來,寧化法院相繼吸納26名熟悉本地方言的法官、退休法官及17名便民訴訟聯絡員進入“方言調解員庫”,實現鄉鎮方言調解員全覆蓋……這支方言調解隊伍深挖客家文化精髓、巧用方言俚語,將“和為貴”等理念融入調解,推進矛盾糾紛妥善化解。 張某與王某從自由戀愛到步入婚姻,育有一子一女,轉眼夫妻倆已攜手走過17個年頭。但隨著張某的生意越做越大,陪伴家人時間卻逐漸變少,加上忽視了王某日常的關心、關愛,雙方情感開始出現裂痕。2024年8月,王某訴至法院請求離婚。 “你天天不著家,一回來就是醉醺醺的,家里有事的時候也幫不上忙!” “我在外面奔波應酬還不是為了賺錢,為了我們一家人……” 調解室里,張某與王某的激烈爭吵讓承辦法官插不上話,調解一度陷入僵局。承辦法官遂決定讓二人分開平復情緒,先講“法”,讓雙方明白爭吵不能解決問題,如果真要離婚將面臨哪些問題。 經過“背對背”初步溝通,承辦法官了解到其實雙方并不是鐵了心要離婚,只是長期不溝通、溝通不深入導致矛盾累積、爆發。考慮到雙方感情基礎較深,也都是寧化人,若是能以客家“謠諺、俗語、家訓”為切入點,打開彼此“心結”,極有可能和好如初,于是承辦法官決定換個思路開展“面對面”調解。 “‘公不離婆,秤不離砣,公婆講口冇冤仇’,就像你們的小家,十七年的風雨走來,缺少誰的付出都不行,相互配合、互相扶持才能讓家這艘小船行得更穩更遠。”質樸的鄉音瞬間緩和了劍拔弩張的調解氛圍,“土話”獨具的親和力與說服力化作消除對立情緒、排除溝通障礙的“潤滑劑”,讓這對夫妻最終同意放下隔閡,繼續相伴前行。 釋法析理講究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過“土話鄉音”釋法析理,讓矛盾“破冰”,有“法”味,更具“理”味。說“客家話”,走“客家路”,當“客家調解員”,這是寧化法院將“方言俚語”融入調解工作的生動實踐。 鄉音載理 緊扣解紛“關鍵點” 近年來,寧化法院將晦澀難懂的“法言法語”翻譯成通俗易懂的“鄉音土話”,使法律條文具象化為百姓可觀可知的生活智慧,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認可,也讓調解更貼近民心。 劉某與黃某是十多年的朋友,2024年10月,雙方商議一同投資開發“刷臉支付”設備,約定每人支付2萬元先購買設備,因劉某資金緊張,先由黃某墊付4萬元,后續劉某再償還黃某。 可事情并未按照雙方的預期發展——設備投入使用后,利潤空間很小,劉某見狀開始疏遠黃某,既不參與設備管理,更不愿意償還黃某墊付的兩萬元。黃某多次聯系劉某,劉某都應付了事,甚至和黃某玩起“躲貓貓”。一氣之下,黃某一紙訴狀將劉某告上法庭。 法庭上,眼見相處十多年的好朋友用最“難聽”的方言攻擊對方,甚至差點大打出手,“火藥味”十足,承辦法官當即將雙方分開平復情緒。 溝通中黃某表示,他是對劉某不管不顧的態度心生怨恨,假如劉某能夠主動聯系,多溝通交流,他也不會采取對簿公堂的方式解決雙方的問題。了解到黃某的“怨氣”,承辦法官說起方言,當起“和事佬”。 “我們寧化人講求‘灶要空心,人要忠心’,大家相處交往,一起做生意都是好事,但如果不守信用,最后吃虧的是自己。糊涂賬好算,良心賬難還,合伙做生意不是毫無風險,賺錢了你們一起分利潤,但現在出現虧損,卻讓你的朋友承擔全部風險,這于法于理都說不過去,俗話說得好,‘做人講誠信,大路坦蕩蕩’”。 在承辦法官的說理下,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鄰里糾紛下“隔墻不隔心”,宗族糾紛里“同村共井,共祖公”,家庭矛盾中“共鍋飯食三代人,莫為田界變仇人”……針對不同的糾紛,寧化法院建立“一案一策”的方言調解員選派機制,針對法律關系較為復雜的案件,采取“法官+方言調解員”聯合調解模式,讓每一個糾紛都得以妥善化解。 雙語并進 擦亮和諧“楓”景畫 “彩禮返還,裝得下禮數更裝得下情誼”“婚前財產公證不是傷感情,是給愛情上‘雙保險’!就像咱腌酸菜得蓋緊壇子,防的是外頭野貓,不是自家媳婦兒!”“領導讓轉賬,八成是假扮!”…… 2024年5月7日,圩日的街道上,普法攤位林立、人頭攢動,法官們化身“法律攤主”,支起紅帳篷,用客家方言講著法條,“推銷”法律知識,在法言法語與客家方言里自如切換,傳遞法治宣傳的“煙火氣”。 “現在會講我們本地方言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沒想到我們的年輕法官都會說,這樣我們聽得懂,記得住,也更踏實安心!”一位聆聽普法的老人豎起大拇指點贊說。 將方言俚語延伸運用到普法宣傳領域,不僅讓“彩禮糾紛”“相鄰權糾紛”“反詐”等相關的法律知識變得“接地氣”起來,同時也在與鄉親們的“無障礙”溝通交流中提升了大家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敬畏法律的意識。 除了面對面的“軟宣傳”,寧化法院還在法庭、調解室等區域設置方言俚語的標語,創新推出“法治+文創”模式,將方言俚語印制成購物袋、折扇、筆記本等文創產品。“家和萬事興,吵斗散人心”等俗語搭配趣味漫畫的產品以鄉土語言承載法治內容,既在“法治進鄉村、進學校”活動中備受青睞,也喚醒了群眾的文化記憶,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實現法治精神與文化創新的雙向賦能。 “法律不是束之高閣的條文,是老百姓過日子的‘防身術’。”寧化法院法官張永興如是解釋。“雙語法律大集”中,法官將枯燥法條變成田間地頭的熱鬧談資,真正將法治“種”進了百姓心田。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