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跨越13年的和解之路 ——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開展“藍風鈴”恢復性司法活動 近日,一場關于服刑人員熊某的“藍風鈴”恢復性司法現場調解會在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以下簡稱“省未管所”)召開。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鼓山地區人民檢察院、連江縣人民法院及施受害雙方家屬代表參加,省監獄管理局刑罰執行處有關工作人員應邀出席。 會場大屏幕上,一個迷途少年13年的改造軌跡徐徐展開…… 熊某懺悔現場(省未管所供圖) 寒冬時,希望破土而生 年少時,熊某跟隨父母來到福建。起初,日子雖然貧苦,但一家人也算其樂融融。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熊某母親的一場大病差點壓垮了整個家庭。“孩子他媽心臟病發作,醫生說要做大手術……”父親將親戚朋友的錢都借遍了,才救回了母親。十幾萬元債務、收入微薄……眼見家里經濟越發困難,熊某便向父親提出輟學:“爸,反正我考不上什么好學校,不如早些出去打工,還能幫幫家里。” 父母想了想,覺得并無不妥。自此,熊某開始在社會上游蕩,試圖找些零工做,也因此結識了不少朋友。2012年,年僅16歲的熊某和朋友在夜總會與人發生沖突,混戰中,熊某將對方捅傷致死。 2013年,熊某因犯故意傷害罪被法院判處無期徒刑,被送至省未管所服刑。想到家里的巨額外債和15萬元刑事賠償金,想到父親滿是老繭的雙手、曬黑的皮膚,母親癱軟的身體、虛弱的病容,熊某自責不已。 為幫助熊某重燃人生希望,樹立改造信心,民警鼓勵其抓住省未管所提供的學習機會,報名參加文化和職業教育課程。“你年紀還小,多學些技能傍身,出去后才能幫助家里,也能讓父母更加放心,有所依靠。”10多年來,熊某積極改造,多次被監獄評為改造積極分子,考取了服裝縫紉專項職業能力鑒定合格證書,獲3次減刑。 暴風中,誤會破冰而解 “服刑人員改造不能只靠刑罰,更要修復破碎的社會關系。”今年2月,省未管所組織開展“藍風鈴”恢復性司法案件討論會,確立“賠償履行+心理修復”思路,旨在通過引入法院執行局、心理咨詢機構、家庭等多方力量,形成“司法機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家庭協同配合”的立體化調解網絡。 在熊某家中,母親得知熊某有認罪悔罪意識,表示愿意全力配合繳納賠償金。而父親卻板著一張臉:“這些年,我們還完治病的錢后,也還了四五萬元賠償金。我們哪里還有錢!”民警與熊某的父親多次交談后得知,原來其心中藏著兩個心結:一是被害者兩次申請強制執行,凍結了自己的工資卡,讓本就拮據的家庭經濟更加緊張;二是從案發到逮捕,他們不在熊某身邊,不清楚具體情況,為熊某感到冤屈。 在被害者家中,氣氛更是劍拔弩張。“我們第一次去,老人直接摔了茶杯。”民警回憶道,“被害者家庭經濟情況同樣困難。他們家中只有被害者一個男孩。出事后,父親整日酗酒導致偏癱,去年才康復,勉強能行走。” 梳理兩家情況,分析問題、難點,民警兵分三路:一路前往原審法院福州中院、執行法院連江法院核對熊某案的賠償金繳交情況;一路對熊某父親進行普法教育,將案件情況及判決依據講清,并將被害者家庭情況告知,引導其將心比心,理解被害者家屬的心情;一路帶著熊某的悔罪書、改造視頻、法院出具的5萬元賠償金繳交票據證明前往被害者家中,并將熊某家庭情況告知,進一步化解仇恨。 長夜里,和解破曉而出 “我對不起你們!這13年里,我每天都在悔恨中煎熬。我愿意用余生彌補罪過,懇求你們的原諒……”近日,調解會上,熊某對被害者家屬深深鞠躬,聲音哽咽。熊某父母捧出籌集的8萬元,帶領熊某真誠致歉。“這份道歉我們等了太久,仇恨難以真正治愈,但如果熊某能真心悔改,重新回歸家庭和社會,或許對我們都是最好的結果。”被害者家屬紅著眼眶表示了諒解。隨后,雙方在司法機關見證下簽訂和解協議書,被害者家屬向連江法院提交刑事諒解書及結案申請書。 調解會現場簽訂和解協議書(省未管所供圖) 這場跨越13年的和解之路,不僅讓法律剛性與執法溫度有機融合,更是以“賠償履行+心理修復”雙軌模式,在高墻內搭建起施害方與被害方對話的橋梁。熊某在調解會上承諾,出獄后將繼續通過勞動掙錢,為被害者家庭提供經濟補償。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