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叫“勿忘在莒”,典出《呂氏春秋·直諫》。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小白,曾去莒國避難。成為國君之后,以管仲為首的輔臣時常提醒齊桓公,毋忘在莒。莒國原為周朝諸侯國,現在是山東省日照市下轄的一個縣。聽說莒縣浮來山有《文心雕龍》著者劉勰晚年出家的定林寺,我一到日照,便直奔浮來山而去。 浮來峰下,松柏掩映處,有座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是山東省現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相傳祖籍莒地的劉勰寫完《文心雕龍》之后在南京定林寺出家,法名慧地,晚年歸隱故里,便有了這同名的定林寺,俗稱北定林寺。 北定林寺山門兩側的楹聯直陳寺史:“法汰東來傳禪定,慧地北歸校心經。”意思是此寺由法汰法師創建,后來慧地法師歸鄉校經著書。慧地就是劉勰。雖說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劉勰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崇高地位,但定林寺并未因此成為網紅打卡點,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當下中國文學尤其是中國文學批評的尷尬處境。資料上說老寺建筑已在地震中被毀,現在的院子是清朝重修的。但門墻斑駁,石階生苔,想必平時游人不多。只有寺前賣香燭的老嫗,終日坐在小板凳上,不招徠也不吆喝,靜靜等待有緣人。 我入寺時,正值中午。日光透過古銀杏、古槐樹的枝葉,在青石板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寺中游人寥寥,唯聞檐角風鈴叮咚。香爐中青煙裊裊,在空中畫出無形的軌跡。 偏殿有一老僧,面容枯瘦,正在整理經卷。見我來,只是微微頷首,便繼續他的工作。經卷陳舊,翻動時發出脆響,仿佛隨時會碎裂。忽聞鐘聲響起,渾厚悠長,驚起檐下幾只麻雀。鐘聲里,仿佛有千年時光在流轉。想當年劉勰在此,或也聽過同樣的鐘聲吧!那時他在想什么呢?是琢磨《文心雕龍》的文理,還是參悟佛經中的妙諦?抑或只是靜靜地聽著鐘聲,任思緒隨風飄散? 出寺門時,但見賣香燭的老嫗正在收攤。我問她在此多少年了,她笑了笑,露出稀疏的牙齒:“記不清了,總比那棵樹年輕些。”指了指遠處的古銀杏。 定林寺不似名剎大寺那般金碧輝煌,也不以靈驗著稱。它只是靜靜地立在浮來山上,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劉勰來過,又走了;香客來了,也去了。唯有寺前的銀杏,寺后的青山,和這悠悠鐘聲,依舊如故。 下山路上,回望定林寺,忽然明白,真正的寺廟不在磚瓦木石,而在人心深處那片寧靜的所在。 校經樓原名毗盧閣,系定林寺的主要建筑之一,樓門額以“校經樓”三字,為郭沫若1962年所題。據《南史》記載:“定林寺經藏,勰所定也。”此樓乃當年劉勰校經藏書之處,他于此晨鐘暮鼓之余,埋頭校經,直至圓寂,埋骨塔林。 劉勰字彥和,原籍東莞郡(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東莞鎮),父母去世早,他打小就成了孤兒,和沙門的僧人住在一起,對那些經文都很精通。32歲開始撰著《文心雕龍》,歷時五年寫成,得到當朝宰相沈約賞識,由此步入仕途,歷任臨川王記室、步兵校尉、太末縣縣令、太子通事舍人等。昭明太子蕭統去世后,劉勰內心傷悲,請求出家,沒有得到梁武帝許可。于是,他燒發明志,終于在南京定林寺出家,法號慧地。他分門別類地整理了寺里的經文,抄錄下來,還為經文寫了序言。如今南京定林寺藏的經文,差不多都是劉勰編寫修訂的。他最終的歸宿,一說圓寂于南京定林寺,一說落葉歸了根。我是愿意相信孤零零的他魂歸故里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浮來山校經樓,據傳就是在劉勰當年的故居舊址上重建的,樓門右側有山東省政府立的“劉勰故居”碑為證。此樓不高,只有兩層,現辟為《劉勰生平陳列館》。我懷著朝圣的心情細細地看,生怕漏掉了什么細節,可是除了我及同伴之外,其他游客至此,僅僅是匆匆一瞥即離去,鮮有駐足者。 我知道《文心雕龍》與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并稱文史批評三大名著,但劉勰生前身后卻是寂寞的,正如此刻的校經樓內空寂無語,唯聞山風穿牖之聲。想當年,已經出家多年的老僧獨坐窗前,青燈黃卷,一筆一畫,斟酌字句,不知窗外花開花落幾度春秋。而今人去樓空,只有長情的山風依舊叩打窗欞,似在尋訪故人。 我站在窗前,窗外山色空蒙。我想象著千年前的劉勰,或許也曾這樣臨窗而立,看雨霧籠罩浮來山。那時的他,已完成了照耀千古的文論巨著,卻選擇隱居于此,與青燈古佛為伴。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畢竟是個俗人,居然同情劉勰生前身后的寂寞。事實上,我們這些俗人追逐的功名利祿,于他不過是過眼云煙;他所求的,或許只是內心的安寧吧! 我下樓在門前拍照留念時暗想,劉勰當年校經時,絕不可能想到千百年后,他的校經處會成為旅游景點。歷史的選擇,往往出人意料。如今,那顆偉大的心靈早已消散在歷史長河中,只留下一個空洞的符號,供游人憑吊。吊者自吊,樓仍是樓,不因人的來去而改變其本質。 此刻,陽光從云隙中射出幾縷金光,照在校經樓斑駁的墻壁上。那光芒轉瞬即逝,如同一切輝煌,終將湮沒在時間的塵埃里。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