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承法脈 巧手傳法音 ——寧德市構建全域覆蓋特色普法新格局 當清晨的陽光灑在柘榮縣靴嶺尾村的剪紙傳習館,快板聲與畬歌山謠交織成獨特的法治樂章;當夜幕降臨閩浙邊界的法治走廊,紅色法治文化在燈火中薪火相傳——這就是寧德市“大普法”格局下的生動圖景。從1萬多名“蒲公英”志愿者奔走鄉野,到“法律明白人”年調糾紛超1.2萬件;從非遺剪紙剪出民法典精髓,到“智慧廣播”用方言講述法治故事,寧德市正以“紅色基因”為引擎,書寫著全民普法的時代答卷。 構建“大普法”組織體系 自“八五”普法規劃啟動實施以來,寧德市大力推進普法創新,深度踐行“八五”普法工作規劃的各項要求,持續強化“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創新出臺《市直單位“誰執法誰普法”工作規范指引》等,全市38個執法部門將普法融入執法全流程,形成“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普法格局。 近年來,寧德市司法局聚合力,打造了“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聯盟,市、縣、鄉、村四級組建513支隊伍,1萬多名志愿者活躍在基層一線。實現市、縣、鄉三級518個黨政機關法律顧問全覆蓋,9983名鄉村“法律明白人”化身基層法治“前哨”,年均化解糾紛超1.2萬件。屏南縣“青綠蒲公英”生態文明普法入選省級創新案例,古田縣青云社區普法工作室經驗做法獲全國普法與依法治理創新大獎。 值得一提的是,為積極推進普法陣地建設,寧德市建成169個法治主題公園(廣場)、20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閩東蘇區紀念館入選第一批福建省紅色法治文化遺存目錄。在福鼎市疊石鄉、柘榮縣英山鄉、壽寧縣犀溪鎮等鄉鎮建立閩浙邊界法治走廊、閩浙邊黨建聯盟實踐基地、崗垅革命紀念館等,與毗鄰的浙江省蒼南縣、泰順縣的鄉村紅色法治文化宣傳陣地連珠成串,強化邊界百姓紅色法治文化熏陶。 創新“三式”普法路徑 “鮮紅黨旗在飄揚,鐮刀鐵錘譜新章……”步入柘榮縣靴嶺尾村的柘榮剪紙傳習館,耳邊傳來陣陣清脆竹板聲,柘榮縣“小板凳+N”草根宣講大聯盟宣講員正為村民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寧德市司法局突破傳統普法模式局限,組建“理論宣講輕騎兵+普法講師團+非遺傳承人”隊伍,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如柘榮縣用評書快板、雙簧、剪紙等形式演繹民法典;壽寧縣將法律知識融入北路戲,潛移默化向群眾普及;蕉城猴盾畬村借助“畬語普法小課堂”用山歌形式宣傳法律法規;霞浦縣印制普法畬歌宣傳冊供畬族群眾試學試唱,使法律貼近生活、貼近百姓,提高了法治宣傳的效果。 同時,圍繞“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傳月”“憲法宣傳周”等節點,突出開展信訪工作法治化和行政復議案件重點涉及法律法規普法宣傳。各部門精準施策,寧德市住建局在房票置換現場解讀征收政策,寧德市自然資源局結合土地執法普及土地管理法,寧德市公安局“女子騎行隊”深入商圈開展反詐宣傳等。2024年,全市開展各類主題宣傳1260場,覆蓋200萬人次。此外,寧德市司法局還巧用“報、網、端、微、屏”等媒體平臺,持續發布普法信息。如壽寧縣設立《說理說法》普法視頻節目,至今已推出26期;創新“智慧廣播村村響”系統,在全市2356個村(社區)定時播放方言普法故事,全方位營造全民參與的濃厚法治文化氛圍。 緊盯“關鍵”人群筑牢法治根基 緊扣“關鍵少數”,彰顯頭雁引領效能。近年來,寧德市通過“書面+現場”雙模式實現黨政“一把手”述法全覆蓋,創新建立“任前考試+年度述法+中心組學法”三位一體制度體系。2024年,共開展71場領導干部任前憲法考試,587名擬任干部通過考核;邀請省司法廳專家為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授課,市委黨校在主體班次開設法治專題課程,營造“頭雁領學”的良好氛圍。 法治推進既要抓好“關鍵少數”,也要抓好重點群體,而青少年普法更是重中之重。為此,寧德市積極作為,全市387所中小學法治副校長全覆蓋,并通過“模擬法庭進校園”“法治漫畫大賽”等創新形式開展普法,推動普法模式從傳統說教轉向互動體驗式教學。 此外,寧德市還聚焦關鍵領域群體權益保護。蕉城區通過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園區楓橋”品牌。2024年,成功化解1200余起涉企糾紛,保障四大主導產業(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上汽寧德基地、中鋁銅冶煉)穩定發展。同時,創新基層治理,在霞浦七星海上社區提供法律咨詢、矛盾調解等便民服務;深化對臺交流宣傳惠臺政策;依托民族節日宣講《寧德市畬族文化保護條例》等法規,促進民族團結。該模式實現了產業服務與民生保障的雙向推進,形成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特色實踐。 寧德市通過“三個聚焦”推動普法工作成效顯著。2024年,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高達97.5%,信訪量大幅下降45.6%,閩浙邊界實現矛盾糾紛“零上訪”。少數民族區域創新“法律明白人”機制,助力周寧縣云門村等12個畬族村達成“零訴訟”。2024年10月,寧德市司法局獲評全國“八五”普法中期先進單位。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